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书摘书评



研究中国教育实验史的力作
——读《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
宋恩荣 周逸先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的理论、制度和方法首先是从西方产生的,这就是说,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兴起、变革和发展,总是离不开对西方国家教育理论、制度和方法的引进与吸纳,而伴随这一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就是各式各样的教育实验。因此,从教育实验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无疑是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生长点,也是从历史研究角度来促进当代中国教育实验健康发展的一项十分有益的尝试。由熊明安教授、周洪宇教授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就是这样一部视角敏锐、集思广益、精心建构而成的教育史新作。全书以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的沿革为主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推陈出新,对发生于中国近现代时期,且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教育实验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系统研究,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全面、研究之深入,在迄今为止的同类著述中实属少见,堪称中国教育实验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具体而言,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取材丰富,内容全面。丰富、翔实的史料是教育史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基于这一要求,本书的二十几位编撰人员不惜耗时两年多,克服种种困难,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收集工作,有的甚至还到原实验学校或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以获取实际材料。正是由于有了坚实的史料做基础,作者才有可能在中国近现代时期浩如烟海的各种教育实验中,分门别类,精心筛选出二十余种确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实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详细阐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过去教育史著述中未曾论及或语焉不详的,如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小学教育实验,上海农村念二社民生教育实验,巴县民生教育实验等。不仅如此,对每一种教育实验的理论概要、实验背景、传入途径、绩效和影响,以及代表人物的教育实验思想等,作者也都逐一进行了要言不烦的全面论述,使读者能够通过浏览该书清晰地了解到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的全貌。既有较高的学术性、思想性,又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性。

二、以史为据,史论结合。作为一部教育史著作,《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不仅详细论述了中国近现代时期各种教育实验的思想内涵、历史过程以及有关教育家的教育实验思想,深入揭示了教育实验发展演变的客观事实和历史规律,而且很好地把握了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尺度,对每一种教育实验都适时地做了持之有据、言简意赅的点评,给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引子和线索,以便从中获得启发。特别是在总结全书的基础上,作者明确提出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的经验教训,一是过于盲从和仿效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二是过于集中在某些类型的实验上;三是过于急功近利,相信这种据于客观历史事实的评判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实验是会有所借鉴的。

三、精于建构,贵乎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理论研究向前迈进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时下教育史研究面临的主要任务。本书作者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甄别、排比和定位工作,增补了不少以往史书中很少见到的史料,这不仅澄清了一些不确切的史实(如单级教学法传入我国的时间和方式等),也说明本书在史料的发掘和运用上是有新意的。在研究内容的编排上,作者也没有停留在对一般教育实验过程的叙述上,而是增加了对教育家的教育实验思想的评价,使全书内容更加完整和充实,这也与一般的教育史著作有所区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根据教育实验的目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等综合性因素,把教育实验分为教育行政实验、学科教育实验和教育综合实验等三种类型,并明确指出,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实验的总的特点,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兴起时期(1909—1926)、发展时期(1927—1937)和深入与停滞时期(1928—1949)。这一分析既突出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的历史实际,也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应该说是一项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性成果,更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开拓性尝试和创新。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