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书摘书评



“孔繁森精神”的又一次回响和召唤

丛新强

刊于《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7月10日08 版)

《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不仅是一部“致敬全国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的典范之作,更是对于感人至深的孔繁森援藏事迹与源远流长的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又一次召唤。它用藏族同胞阿旺曲尼的眼光来看汉族干部孔繁森,并还原其鲜为人知的工作生活细节,以此再次确认并明证了永恒的代表共产党人本色的“孔繁森精神”。

《雪线上的奔布拉》满怀深情地讲述并刻画了孔繁森这样一位有血有肉、有原则有立场,有情有爱、有使命有担当的平凡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他坚信共产党既然能领着农奴翻身解放,就能够领着牧民脱贫致富。“他大老远从山东来这儿,图个啥呢?”很显然,图的就是共产党继续带领雪域高原上的农牧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很自觉,图的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落地生根,根源上就是为着共产党赢得天下人心。正因此,必须要“用成果说话”,而并非“用舌头吹牛”。而为此,孔繁森用心、用情、用力地投身藏民生活,把自己的热血和爱洒在漫漫雪线,爱得深沉,爱得博大,爱得毫不掩饰,直至以身殉职。与其说他是汉族干部,不如说他已经是本色藏民,真正实现了“藏汉人的气息交融”。他给那些贫困受难的人以温暖,不是为了获得自我的回报,而是让人与人之间相互取暖,更让党的温暖照耀雪域高原。

孔繁森已经超越了具体的人和事,而上升为老西藏精神的化身,那就是“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高原需要高尚的人、纯洁的人、高境界的人,孔繁森就是这样的表率,并以自身能量而辐射他人、照亮他人。孔繁森也是常人,但又不同于常人,他以一己之力超越畏难情绪、克服艰难险阻,深刻理解“儿女情长比不上党的召唤”的道理,进而身体力行。在第二次进藏时写的诗中,他说,“我愿做雪山上的一盏明灯,把祖国的边疆西藏照亮”。他照亮了“藏汉一家亲”,照亮了“民族大团结”,照亮了“孔繁森精神”。西藏的今非昔比,正是这一精神的折射和证明。

孔繁森这个人确实伟大,正是这样的共产党人铸就了共产党的脊梁;“孔繁森精神”确实崇高,正是这样的光荣精神保证了共产党的深入人心。孔繁森事迹和“孔繁森精神”显然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但其背后有什么深层文化因素,其文化资源又来自哪里,《雪线上的奔布拉》也流露出了相应的线索。那就是孔繁森从小所佩服的三个人,分别是毛泽东、孔子、武训。前者所表征的正是人的解放,不仅是人身解放,还包括物质富足和精神翻身,当然也是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中者所表征的正是“仁者爱人”,心存善念,追求善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要求,当然也是作为孔子后人的血脉相连;后者所表征的正是不计个体荣辱得失,以大义为重,把自己奉献出去而成全他人的家国情怀,当然也是家乡先贤精神的典范指引。有了这样的考察,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孔繁森的思想来源和行为动机,也就同时找到了孔繁森之所以能够成为孔繁森、之所以能够造就“孔繁森精神”的文化根脉。或者说,“孔繁森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藏民族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表现,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征。

《雪线上的奔布拉》的叙事,所贯穿的是真实、朴素、谦卑的姿态。在这样的叙事中,阿旺曲尼视野中的“孔繁森形象”与“孔繁森精神”映照中的阿旺曲尼式的成长,形成了两者的超时空对话。这样的对话,给我们带来了灵魂的净化和感动的力量,给我们带来了精神的洗礼和信仰的坚守。“孔繁森精神”所承载的那些永不过时的人和事、事和理、理和情、情和爱,让我们念念不忘,薪火相传。不言而喻,这部《雪线上的奔布拉》是“孔繁森精神”的又一次回响和召唤。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