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
2005年10月,单中惠教授主编的《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一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研究”的终结性成果,系单中惠教授基于长期的外国教育史研究,向教育问题史领域开拓的一个成果。该书首次从历史的视角对外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和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勾勒,深度挖掘那些几乎被人遗忘的历史碎片,并将它们串联、加工、打磨成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著作。作为教育史学界的一员,本人怀着学习的心态阅读并体味该书的结构、内容与思想的要领。感受最深的是,全书从研究思路、篇章结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价值等方面都体现了历史感和现实感的深度结合。这对今日危机潜伏,甚至有些黯淡的教育史学界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
该书的题名折射出其强烈的问题色彩,充分体现这是一本带有问题取向的教育史研究著作。这也是教育史学科从早期的宏大叙事逐步向学科的分化和深化阶段转化的具体表现。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史学家布鲁巴克就出版了《教育问题史》一书,这是外国教育史领域第一本以问题为研究主线的教育史著作。 布鲁巴克的尝试无疑强化了教育史研究的实用价值,有助于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决策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学习和借鉴教育发展经验。近年来,我国教育史学界问题研究的取向也日益明显。2005年4月,李剑萍教授的新著《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中国教育现代化诸矛盾范畴研究》是系统研究中国现代教育问题的一部力作。至于《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一书,可说是我国教育史学界第一部外国教育问题史著作。该书从另一种视角实现了问题与历史,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动态平衡和多重结合。这对丰富我国的外国教育历史研究,拓展教育历史的研究视野,提升教育史学科的学术水平,加强教育学科群内各学科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具有创新性意义。
为何要围绕中小学教育进行探讨?从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中选取经常被人评头论足,甚至深受诟病的中小学教育作为突破口的用意何在呢?在作者看来,这是一个重要而又往往被人忽视的领域。在本书前言,作者开篇即明确表示,对于整个学校教育系统来说,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不过,但凡今日关注教育的人士,都不难发觉教育领域的跟风、效仿甚至无意义重复也和其它领域一样普遍,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许多所谓的教育热点问题在被炒至沸点的同时最终不了了之,失却了教育探究最初的意义。究竟哪些问题是今日教育的热点和焦点呢?高考,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腐败,研究生招生等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至于作为教育体制的基石的中小学教育却通常被人忽略和遗忘。对中小学教育进行研究真的是多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勿庸置疑,中小学教育是教育制度的基础和主干部分。中小学教育的优劣与否直接决定着后续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忽视中小学教育盲目发展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最终会给人带来残酷的教训。我国社会和教育的实际情况使得对中小学教育的现实关注和关怀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基于国情和教育自身的限制,我国实施9年免费普及义务教育。这必然导致有一部分人无缘接受高等教育,只能在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之后直接步入社会,成为社会所需的基本劳动力。因而,包含9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直接关乎我国人口的基本素质。按照著名的“水桶理论”:一只桶装水的容量取决于组成这只水桶的最短木条。由此可以推断出,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也取决于那些仅仅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的人群,而非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更高层次教育的硕士和博士。《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一书将研究视野锁定中小学教育,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我国教育现实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
该书引用了较多的中外文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了仔细地爬梳、分析和整理,从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视角截取了若干重要主题,对这些主题所涉及的教育问题和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及现状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全面考察。全书共分8章,分别涉及中小学教育中的学制、教育目的、课程、教学模式、学业评估、师生观、教育管理、教师教育八个重要问题的发生、发展、演变和主要特征。对每一个问题的梳理、评析和归纳,作者都力求尽可能切近历史的真实,同时也试图勾勒出该问题的历史脉络。基于著者长期的教育史研究经验以及深厚的教育史功底,全书所涉及的每一个教育问题都被编者高屋建瓴地赋予了一个鲜明的历史特征——也是这个问题在历史发展中凸现的主导特征——学制沿革从双轨到单轨,教育目的从重知识发展到重能力,课程从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的嬗变,教学模式从单一到多样的变革,师生观从“教育中心”的转换到注重教育民主,教育管理从封闭到开放,教师教育从职业化发展到专业化。这种提纲挈领式地把握为我们全面把握书中涉及的每个教育问题的历史轨迹提供了充分条件。此外,作者还基于对每一个教育问题历史发展的梳理,揭示了该问题的历史发展规律,并在每一章的结语部分对这些规律进行了极具时代感的深化和提升,由此赋予了教育史研究强烈的时代感。
在篇章的安排上,《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也独具匠心,颇费思量。全书贯穿了制度研究和思想研究并举的思路,甚至在某些时候更侧重每个问题的产生与实践效用,没有拘泥于具体问题纯粹的理论价值。该书以外国中小学的学制沿革作为全书之首,也体现了编者力图对当代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的完善有所借鉴,通过中小学教育最根本的学制问题来凸显教育历史的现实效用。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来看,构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非常关键。本书以学制沿革为先导,勾勒出外国教育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的历程,对于完善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该书不仅使许多历史问题还原其本来的面貌,同时也赋予这些问题现实的指导意义。由此,该书不仅对教育理论界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有益,同时也能帮助教育实践界人士了解中小学教育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和现象的历史与现状。以第一章学制沿革为例。作者将以特定的社会生产状况为背景,将萌芽于古罗马时期的存在等级差别的教育实践视为学校教育双轨制的雏形,逐步进入对因教育普及、教育公平以及教育民主等催生的单轨制的梳理。而后分别对那些对学制形成和模式变化影响较大的事件和现象——公立学校运动、普及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高等教育的衔接、中等教育综合化等,以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按照各自的推进历程进行了清晰地梳理。期间也涉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术性和实科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争论和分歧。这种叙述和探讨的方式使得人们对与学制完善有关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历史和现实都有了清晰的轮廓,拉近了教育历史与当前教育改革的距离。事实上,当代学制的进步和完善正是建立在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和正确处理上。
《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全书以中国之外的教育历史为背景,但对每个问题的探讨都延伸至当代视野,同时也激发人们进行本土式地换位思考。换言之,该书为外国中小学教育史上的若干问题赋予了浓重的现实感。既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思想,同时也表明“历史不会完全雷同,但会重演”的思路。这种更换了演员、场地和背景的重演,无疑会给不同时代的旁观者带来完全不同和日益复杂的感受,对当代教育改革而言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中国当代教育改革来看,不断调整和改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是我国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领域。该书探讨的若干主题几乎涵盖了当代中外普通教育改革中面临的所有重要问题,为教育改革者和决策者制订科学、有效的决策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由此可见,该书既体现了教育史研究的历时性特点,又借助教育问题的梳理赋予历史研究内蕴的、厚重的现实意义,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