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五四学制)
于增强
五四学制是指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实行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教育制度。五四学制下,小学五年可以在不加重学业负担的情况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初中阶段教学难点的分散、教学坡度的减缓,能大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学生分化现象得到控制,为高中学段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的上海、天津、山东、黑龙江、河南等地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五四学制。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于同年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修订送审工作。这次修订送审中,地理学科有8套教科书通过了教育部的审定,其中山东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是唯一的一套五四学制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三学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为蓝本,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以及五四学制的特点,吸收了五四学制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成果,改编而成。
与六三学制相同,五四学制初中地理课程也是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五四学制下,初中一年级实际上是六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六三制学生小1岁,同样的课程,学生会感觉难度大。针对这种情况,编写组将教材改编的基本目标设定为:降低难度。发挥五四学制课时多的优势,在教材的每一章后面设计一节“学习与探究”课,选择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主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精选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事件,在不增加知识点的情况下,达到降低难度、削减坡度的目的。
在具体内容设计方面,六年级的地理课程是“地球与地图”和“世界地理”,“学习与探究”课的设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全球意识,体现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六年级上册的“学习与探究”课,从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出发,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地球、地图、海陆分布、天气、气候、居民、聚落等地理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思考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关注自然与社会,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六年级下册的“学习与探究”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件和信息出发,以地理的视角,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认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环境,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公民。
七年级的“学习与探究”课,着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于地理课程,主要体现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方面。七年级地理课程的内容是中国地理,“学习与探究”的设计,上册侧重于国情教育,设计了“我国的海洋国土”“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中国的耕地红线”“中国的高速铁路”等4个专题;下册侧重于乡土地理,在中国省区地理后增加一章“可爱的家乡——山东”。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知道家乡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关心家乡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规划,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表《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五四学制)学习与探究
|
教材章标题 |
学习与探究 |
六年级上册第一章 |
地球和地图 |
学用交通地图 |
六年级上册第二章 |
陆地和海洋 |
家乡的沧海桑田 |
六年级上册第三章 |
天气与气候 |
认识家乡的气候 |
六年级上册第四章 |
居民与聚落 |
乡村民居与环境 |
六年级上册第五章 |
发展与合作 |
国际经济合作带来了什么 |
六年级下册第六章 |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
认识亚洲的国家 |
六年级下册第七章 |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
中俄原油管道 |
六年级下册第八章 |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
中澳铁矿石贸易 |
六年级下册第九章 |
西半球的国家 |
中美经济联系 |
六年级下册第十章 |
极地地区 |
中国的极地科考 |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
从世界看中国 |
我国的海洋国土 |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
中国的自然环境 |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 |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
中国的自然资源 |
中国的耕地红线 |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
中国的经济发展 |
中国的高速铁路 |
教科书的修订吸收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0年实验的成果,准确地把握了五四学制的特点,充分发挥五四学制初中学段课时多的优势,通过搭设生活化的“学习与探究”,有效降低难度、削减坡度,以适应五四学制六、七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精心组织“学习与探究”,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七年级下册增加的第十章“可爱的家乡——山东”,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山东省乡土地理“有课时,无教材”的现状。
在教育部组织的教科书审查中,本套教科书得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肯定,审查意见中写到:“本套教科书在每章之后都安排一个综合性的学术活动——‘学习与探究’,是一项有开创性的活动。可以启发学生用所学地理的知识去了解周边及国内外的相关现象与问题,培养学生尽量多角度地分析各种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中的地理作用,同时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与培养地理学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