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
家庭观念之重,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鲁迅曾著《家庭为中国之基本》一文,阐述了“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的现象的普遍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家的建立、婚姻的缔结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并随之形成一套完整的饱含民族特质的习俗。山东教育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2005年3月版)一书,就是在爬梳研索近现代田野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婚俗进行的深化性研究。该书作者吴存浩先生以宏阔的研究视野、不畏劳苦的执著精神,十数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圆满完成了考镜婚俗源流、传承民族文明的学术使命,翔实而清晰地展现出了我国婚嫁习俗滥觞、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我们织就了一幅平实真切、包罗宏富、匠心独具的婚嫁风俗画卷。
全书除提纲挈领的“总序”和“概说”外,共分九章,依次是:“婚姻形态”,“婚姻关系确立”,“提亲、相亲与订亲”,“待稼”,“迎亲”,“拜堂”,“撒帐、闹房与拜公婆”,“回门及不落夫家”,“离婚与续娶、再嫁”。章节编排分别以历时性的婚嫁环节为关键词,看似稚拙单一,实则去粉饰,求真意,纲举目张,清晰明了,少了时下不少学术研究苦心雕琢、故弄玄虚、扳起面孔吓人的架势,利于读者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即时翻阅相关章节,且没有脱节及割裂感。
作者的学术追求加上“志”的体裁、“述而不论”的写作原则和要求的限定,使得该书的具体描述尤其呈现出平实自然、客观稳妥的独特风格,行文流畅,节奏舒缓,逻辑严谨,读来兴味盎然,有助于人们透过五彩斑斓、千奇百怪的婚嫁习俗这个窗口,深入地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多元和丰厚,进而“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本相及社会的深层结构”(李学勤语)。以第四章第三节对“哭嫁”习俗的描述为例简做阐释:本节开篇第一段文字,先铺叙哭嫁习俗的普遍性,语言平和,开合有度,繁简相宜,既有文献资料的引证,又有妙笔无痕的偶一提及。此后,笔触一转,由表及里探究哭嫁习俗的来由及成因,作者先转述了民间关于哭嫁习俗生成的一般性解释:“哭、福”谐音,“哭、发”相通,表达对亲人的留恋等;继而从习俗发生演变的内在轨迹上,追索其最为本原的必要性因素。本应热闹喜庆的婚嫁大事怎么与泪水相伴相随呢?在读者的阅读期待得到阶段性解答与满足的基础上,紧承上文作者进一步宕开笔墨,以丰赡确凿的田野及文献资料对不同地域的哭嫁习俗进行了多侧面的详尽介绍。行文紧紧围绕着哭嫁的时间、形式、内容、婚词及腔调展开,共涉及土家族,陕南秦巴山,川黔交界的古蔺、叙水、仁怀,湖南桂阳县,江苏、安徽交界处的石臼湖,广西富川等地,材料翔实,思路清晰,过渡自然。虽严格遵循了“述而不论”的志书原则,但通过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哭嫁礼俗行文上的详略安排及彼此的对照,读者依然能透视蕴涵其中的“无限深奥和异常庞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吴存浩语)之一角,如对亲情的珍视、对自主美满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婚姻的不满等。
简约平实的文字之外,配以或写实或写意的资料图片,在相得益彰中展示世间诸相,是本书的又一特色。全书共配黑白图片152幅,大多来自间接田野调查资料,朴拙本色,包含着浓郁的地域及时代气息。通过这些直观、具体的风俗资料图,读者既能重温历史,真切地感知旧的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又能目睹新制度下风化的开放、文明、平等、多元及对人权的尊重,体验今非昔比的时代变迁;既能看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特有仪式的独特风韵,又能看到陈规陋俗、清规戒律在历史沿革中的渐行渐远。一张张图片,一块块方寸之地,一行行平和朴实、催人联想的文字,整合为富有包蕴性的有机文本。在与文本的这种独特悟对中,读者自会被牵引进各民族沧桑历史的深处,去品味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的悲欢离合,还有深蕴其中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一种难以忘怀的阅读体验、厚重的文化感自会随之升腾而起。文化学者刘锡诚曾说:“图,对于某些学科来说,也许并不是绝对必要的,而对于民俗学,特别是民俗志,则至关重要。”由于突破了一般民俗志书纯文字性描述的写作模式,该书因而获得了一种常规性写作难以具备的特色。
另外,婚姻既是历史的、动态的习俗,对它的观照就应坚持历史的动态的方法,而不能一味扎根故纸堆。为了充分地占有相关文献,了解新时代婚俗的变化,本书作者吴存浩先生多次奔波于北京、上海和云南,一为从我国当下婚俗五彩斑斓的神韵之中汲取创作灵感,二为搜集充分的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以为著述资本。因为有了不惜气力地精心准备和酝酿,所以本书除从整体上客观精准地概括出婚嫁习俗的全貌以外,还较圆满地完成了对具体婚俗事象的追根溯源,并清晰地梳理出其发展脉络,呈现给读者一幅历史的、动态发展的风俗画卷及科学的思考问题视角。与机械罗列婚嫁习俗名称及现象的大批同类著作相比,本书的原创性价值、划时代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毋庸讳言,由于地域广、历史久、民族多的具体国情,加之新世纪之初婚嫁习俗的急剧变革及十几年来有关婚嫁习俗研究成果的丰硕,仅凭作者一人之力实在难以将我国婚俗这个大千世界描述得详尽而又得体。读者在阅读本书某些片断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尽如人意的感觉。当然,瑕不掩瑜,作为一部浩大如斯、匠心独具、功力深厚的志书,《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在学术界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其影响必定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