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书摘书评



一部研究中华民族生养民俗的力作
——评《中国民俗通志·生养志》
(孟旭虹)

多子多福,添丁进口,是中国民众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形成并延续下来的传统的生养观念。诞生礼,是整个人生仪礼的开端,它标志着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所以历来被人们所重视。随着对生养规律认识的加深,人们逐渐摸索出了一系列富有民间色彩的、丰富的生养实践经验,其中倾注了人们望子成龙、期盼子女健康长命的美好心愿。数千年来,这些实践经验逐步沉淀为一套程式化的模式,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绚丽斑斓的生养习俗,它与人们的生活、情感、意愿心态及理想深深地凝结在一起,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有些风俗被逐渐淘汰,有些习俗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逐渐改变了形式,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在我们的周围,仍然随处可见生养习俗的烙印。对它的收集、整理和忠实记录,是文化学术界热切关注的课题,不仅能为生养民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有助于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探讨和解读,而且也是使每一位华夏子孙感受民俗文化、发现知识和乐趣、增添历史文化素养的最好途径。因此,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俗通志·生养志》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言而喻。

《中国民俗通志·生养志》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国民俗通志》22卷24本的一卷。正如作者所说,《生养志》一书主要涉及中华民族生养民俗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其一是祈求怀孕、孕育、诞生及围绕这些环节而派生出的种种民俗事象;其二指新生儿出生后的养育长大及其派生出的许许多多带有文化意味的实际生活行为;其三是以寿诞礼仪为主要环节的尊老、养老风俗。展卷阅读,可知书中内容辐射中华民族生养民俗的各个方面,除概说外,本书分为生殖崇拜及求子习俗、怀孕期间的习俗、分娩习俗、诞生礼仪及喂养习俗、满月周岁的庆贺与取名习俗、育儿的信仰活动、婴幼儿护理习俗、民间教育习俗、成年礼仪与寿诞习俗等九章,对生养民俗事象的操作过程详记其内容,并述其表现形态。作者在写作中,既注意到民间生养风俗内涵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注意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在描述各族生养风俗事象时,糅入了许多民歌民谣、故事传说、趣味典故,其中带有浓郁的乡情、乡音、乡味,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本书有以下特点:

1.以20世纪前50年为基点,主要记录中华民族“正在流行的、行将消亡的和消亡未久的”民间“生”与“养”的民俗事象和具体操作方式

作为一本志书,本书是对特定时空中生养民俗的忠实记录。民俗是传承的民间文化现象,生养民俗亦不例外,但只有把民俗学的视野从古代社会扩展至近现代社会,民俗学才真正有用处。在时间上,作者以20世纪前50年为基点,主要记录中华民族“正在流行的、行将消亡的和消亡未久的”“生”与“养”的民俗事象和具体操作方式,对于新起的生养风习,则采用“慎重处理,点到为止”的原则;在空间上,由于中国各民族民众生养民俗事象长期以来在中国的民间流传着、存活着,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本书在内容的取舍上,采取“重乡村、轻城市,重民间、轻官方”的基本原则。比如,人工受精生育子女、逢“8”和逢“6”剖腹产、“单身贵族”、“两人世界”的悄然兴起、独生子女生活习惯和教育等城市中的生养风俗,并未纳入本书之中。读者阅读本书,能够了解20世纪前50年民间生养民俗的基本状况,感受生养民俗的传承性和优秀的生养民俗的生命活力。

尽管本书没有涉及当下城市新起的生养民俗,但作者在概说中相应地指出:“应该把各民族古老而又生命力顽强的生养民俗的知识,转变成透视当代中国生养现象的宝贵资源,去探讨今日中国人的种种生养观念,及其在它们的主导下产生的各种生养行为。我们要努力在当代的生养活动中大力弘扬传统的优秀的民间生养观念和民俗。”“我们对待民族生养民俗也应采取客观的、分析的态度,肯定其美好的东西,摒弃其丑陋的东西。正确的生养民俗观,不是力图使各民族多样化的生养民俗融合划一,而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民族自身和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种的繁衍’。这是我们考察多种多样的不同生养民俗事象的客观标准。”这体现了作者健康的观念和向上的精神。

2.集全面性与典型性于一体

中华民族地域辽阔,中国传统的生养民俗博而杂,生养民俗因地域不同和民族众多而极具地方性和民族性,而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生养民俗又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给科学地辑录这一民俗事象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为克服这种困难,本书的作者严格依据丛书的要求,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所谓“点”,就是生养民俗事象个案,通过对个案的细致描述,突显其典型意义;所谓“面”,就是在有限的文字中照顾到生养民俗事象的多样性、差异性,使全书体现出全面、周到的特点。根据各地生养民俗大同小异的实际情况,作者在述说完“大同”部分的基础上,尽量多地介绍“小异”部分,对于每一部分的具体习俗条目,作者则以突出习俗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为重点,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习俗予以介绍,使得生养民俗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有了比较充分的展示。在照顾到我国生养民俗全面性的基础上,作者把具体的民俗事象描述得栩栩如生,读者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此俗产生的地区和民族,并进而引发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3.客观、翔实

客观、翔实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在记述的过程中,本着科学的学术观念,充分尊重当地人们的生养观念和习惯,关注当地人对自己生养民俗事象的解释。作者认为:“一个地区的民众拥有当地民俗知识的产权,这是毫无疑义的;他们对这些民俗现象背后的意义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毫无疑义的。”事实上,客观、翔实地记述民俗事象的操作过程和表现形态,将解释权交还给民众,而不将作者的观点以“论”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应该是志书撰写的一大原则。而正是客观、翔实的记录展示了一个民俗工作者“留下‘昨天’的影像,让后人知道明天的根之所在”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4.图文并茂

本书收录了110余幅精当的图片,几乎每一幅图片都反映了一种习俗的细节和场景,有剪纸、年画、壁画、照片及各类报刊、书籍中刊登的反映生养民俗的图片。细观每幅图片记录的内容情景,则又能体味到其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意蕴。这些图片,对本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综观本书,我们从中还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生养民俗里强烈的神秘气息,作者对此作了以下分析:“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一般不把客体与主体截然分开,并对其分别予以剖析、理性分析等(科学思维);而是致力于沟通‘天人’,把客体与主体融会贯通,由客体的性质来反观主体的内蕴,又由主体的性质来比附和认知客体(神秘性思维)。比如,在湖北省西北山区,有一种催生巫术,称为‘开口’。当产妇正在分娩时,小孩若迟迟不肯落地,接生婆就要打开箱子,把所有带盖的家具统统揭开,开门开屉,让所有有门的摆设物件全部敞开。接生婆同时唱催生歌:‘大柜小箱开了口,娃子才敢往外走。’如果这时胎儿仍未拱出产门,接生婆就要撑开伞,掀掉帽子——当地人叫这为‘撑天眼’,又称‘撑开’,同时接生婆再唱催生谣:‘撑开了,撑天眼,娃子才好把路赶。’ 今天,以科学的眼光来审视,许多都是非常荒唐的生育活动,但古时却被视为当然。”作者的分析有助于读者领悟民俗事象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当然,本书并未穷尽当代民俗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也许还有许多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生养民俗被遗漏掉了,但应该说,本书是目前我国材料最丰富、翔实的专门类志书,为进一步研究生养民俗奠定了必要的材料和知识基础。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