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泉根
刊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4年06月17日
从朋友那里知道建龙在写一部中学生题材的作品。真正读到了,却和原先的想象完全不同。拿到《行走的月光静悄悄》(山东教育出版社)书稿,一口气读完。没有想象中绚烂浓郁的青春纪事,干净得近乎白描的文字下,却深藏着少年时代的忧郁、刺痛与温暖。案前灯下,我和那个叫刘跃龙的男孩一起同行,似乎也路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掩卷之际,我似乎感染于这样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忧郁。如果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那么少年时代的诗意,其实并未曾消退,只是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课堂上、宿舍中、山道上、村庄里,在作者简净、诗意的叙事中,忧郁的情绪一直在静静流淌,几乎无处不在。书中少年对朋友的笨拙与善良,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努力与担忧,一切情绪仿佛都是浮光掠影,而又缠绕心头,忧郁情怀是驱之不去的青春底色。
第二个是:温暖。虽然少年的故事并不是都美好,但作者的叙事口吻一直是温和、平静的,甚至有几分刻意保持的疏离。经记忆过滤的往事,尤其显得温和,无论身处何境,好与不好,在月光笼罩之下的村庄里,都是一程温暖的回溯。作者诗一般的语言充满张力,让我一直思考书名“行走的月光”到底象征着什么。仅仅是少年时代村口的那一抹温柔月色吗?恐怕是不止的。经过岁月的淘洗,在记忆中仍然能熠熠生辉的同学友爱、师长关怀、父子深情……这些真挚的情感,或许也是抚平人生中所有伤痛与不安、陪伴人一生成长的温柔月光吧,正如那日村庄里照拂的一般。
一开始我把这部作品读成了散文,但最后还是觉得更像小说。我没有问过作者。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弥漫着散文气息与笔法的少年成长小说,群像式的人物描写与糖葫芦串的结构设置,是这部小说费心费力之所在;真情意、真性情、真感悟则是贯穿于这部小说始终的艺术神经,换言之就是散文之魂。这也是我所欣赏的“有我”写作——在作品里,站着一个倾注了自己全部情感思考的作者。如果能将散文之魂智慧地融于小说之体,这样的小说必然是能感动人、感染人的。这正是此书吸引我一口气读下去的原因。
三亚的风划过椰子树簌簌作响,月光正洒在海滩与椰梦长廊。在春天的静夜里读完这部书稿,若有所思。作者的少年纪事、文中的往日情怀、人生的稚嫩时代……各种不同的场景连成一片,都笼罩在了村中胡同里的那一抹月光下,也笼罩在了我窗口的那一丛椰树叶中,真不知今夕何夕了。这是童年记忆的艺术再现?童年经验的人生升华?童年视角的通感书写?似乎是,又似乎不是。那就留给读者诸君去品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