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书摘书评



传承的力量

文/苏文静

如梁启超先生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所咏:“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传承,中华文明何以“千古未绝”“载体”的存在,可以说是共识之一。

无形载体,中华文明有之,“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有形载体,中华文明有之,遍布神州的“文庙”即为代表。

为更系统地对文庙展开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中国文庙研究丛书》。该丛书精选中国各地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十三座文庙,从曲阜到正定,从济南到上海,从宁远、太原到建水、南宁,从西安、郑州到苏州、江阴、定州,作者带我们探寻文庙这一传承千年的载体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

选题上秉持守正与出新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周洪宇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与山东教育出版社有着20余年的深度合作,由其主编的教育史学类图书曾多次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多种图书被列为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自2015年始,周洪宇教授连续两年向全国人大会议提交关于加强全国文庙保护和重建的建议。在充分了解周洪宇教授的提案后,山东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室蒋伟老师策划推出一套以史料为基础,从多元角度研究中国文庙历史沿革及现实意义的丛书。

2016年8月,由周洪宇教授任总主编的《中国文庙研究丛书》项目正式启动。副总主编赵国权教授撰写样章,项目组就参考书目、编写体例、大纲等做了初步交流,此后各卷作者开展撰写工作。2019年7月,在教育理论编辑室兢兢业业工作32年的蒋伟老师即将退休,因此由我接任项目负责人。我撰写了国家出版基金申报书,统揽全稿后联络各卷作者。8月,结合初稿暴露的问题,我们于北京召开编写研讨会,进一步明晰写作要求。

2020年3月,该丛书成功入选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编校上恪守求真与求实

初稿交付正值新冠疫情肆虐之时,项目组的近三十位同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初稿交付后,我们初步审读,发现各卷体例、格式不尽一致,所涉内容有遗漏,史料的整合及使用方面存在严谨性不够、行文不规范、出处标注不明、附录碑文引用不规范等问题。由于项目体量大、参与成员多,为保证丛书的完整性、一致性、严谨性,我们在各校次的编辑过程中不断对各卷问题汇总,及时在作者群、编辑群分门别类加以明确要求。以史观今,对于文庙的传承与影响,我们要求各卷作者秉承问题导向,对于文庙保护中的淡薄意识应予以批评。

同事们的专业素养与敬业精神再次得到作者团队的认可:为核查史料,购买各版本县志、相关书籍;为向作者详细阐明政治导向、史料、行文措辞等问题,撰写上万字的修改建议;为保证稿件质量,多方联络专业人员审读;为与作者更深入沟通,奔赴石家庄、武汉、上海等地出差。历经两年的编校,丛书兼具了学术性和普及性,实现了项目的立意。

数不清的校次,办公室角落里堆砌如山的清样是每一位编辑努力付出的证明,这也正是对文庙精神深入挖掘求真求实的体现。

装帧上融合传统与现代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各地文庙处于关闭状态,这打破了项目初期想派专人拍摄文庙的计划。统揽书稿全部插图后,我发现图片质量不尽如人意,如保持原貌,姜海涛老师简约而不简单的版式设计效果会大打折扣,势必影响成书效果。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提高图书品质,我开始多方找寻素材,并鼓励作者团队与当地文庙联络。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我在专业网站购买了150幅高清摄影作品;并与多所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博物院签订合同或协议,又获得近百幅图片的使用权。因图之利,延展了文庙历史、教育、建筑、考古与美学诸意义。

可以说,与姜海涛老师的合作是极其幸运的。设计之初,我为姜海涛老师寄去《梁思成建筑手绘图》。她以此为灵感,将手绘图中的斗拱和抬梁式木架构与“文、庙”二字巧妙结合,作为封面的中心要素,突出了文庙作为儒家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实体场所;居左的《孔子圣迹图》表现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文庙中的重要地位。贯穿于内文版式的传统纹样铺陈于封面、封底,映衬在象牙色底色之上。书脊与封面中加了灰色调的中国传统色块契合了文庙建筑的色调,传统色的高级感与现代感的金属色互相加持。在尝试了三种特种布、四种油墨后,我们最终选择超细绒布作为封面,内页以金属光泽的潘通金色印刷,与封面色彩相得益彰。

古建筑、纹样、古图、汉字、传统色,姜海涛老师提炼出多种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要素,但整个设计并不墨守成规,设计形态 “古”而不“旧”,蕴含现代感,赋予了书籍生命力与张力。

一代代学子,在文庙中追求希圣希贤,心持治学敬畏,以至传道济民,这传承的文脉、理想,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历时五年出版的《中国文庙研究丛书》,其初步构建的文庙学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精神,彰显着不竭的力量。而身为编辑,在编辑这套书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的不竭动力。

本文刊登于《山东画报》9月刊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