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超
从《古船》《九月寓言》到《你在高原》,张炜小说中浓烈而贯穿始终的精神追求,与其抒情性的叙事相结合,构成了颇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最新中篇小说《爱的川流不息》(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张炜继续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信念,从生活中几次与动物相处的故事出发,抽丝剥茧地探讨了“爱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爱”这朴素的问题。
《爱的川流不息》中,张炜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重新发现并试图阐释“爱”,伴随着这一过程,小说中的“我”一步步理解了爱的辩证法,也最终获得了成长。儿时,“我”靠着一腔热忱去爱,其代价是痛失了心爱的“小獾胡”和“花虎”,因为担心类似的悲剧重演,外祖母郑重告诫再也不要收养动物,从立下誓言开始,“我”变得不敢爱,或者说必须压抑自己的爱。但爱是具有“不可抗力”的,“爱力”让“我”违背了誓言,也因此导致离别的痛楚。小说最后,“我”重新找回了爱的勇气:“如果所有的爱都有一个悲凉的结局,还敢爱吗?可是没有爱,为什么还要生活?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可以说,每一次“我”对爱产生新的理解,都伴随着痛彻心扉的离别。张炜对“爱”的阐释是经由一次次具体的生命体验而达成的,或许只有切身经历过如此挣扎,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复杂与繁难。
在《爱的川流不息》中,外祖母、外祖父、父亲、母亲都是具有爱的能力的人。小说中,父亲为了中秋节与家人团聚,从遥远的大山里一路奔跑回来,“只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走完了两天的路程。他一路上叮嘱自己的只有一句话:‘只要月亮还在天上,就不能算晚!’”即便只有片刻相聚,也定要全力以赴——真正的爱中从来没有权衡,更不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抽象概念,那是生长在血脉中的、非如此不可的行动力。
每一个个体,作为整体之中的一个注脚,既微不足道又不可或缺,那些重大的甚或宏大的现实与话题,正是这样一点点从缝隙中流出,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地,在一只小猫的身上,张炜看到了单纯、智慧和美,“融融除了睡和玩,吃东西,似乎没干别的。可是我们需要它的更多,它给予我们的也更多。它不仅有美的外形,而且还有不可企及的某些品质:过人的柔善、温情、无私和纯洁,还有一个生命的庄重感、思考力,特别是强大的自我与尊严。”如何将爱与美这样看似简单,却又具有哲学难度的问题用文学的方式传递出来,其实并不容易,张炜选择将其一一落实于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和切实可感的动物、人物形象上,使小说独具一种化繁为简的力量。而这种看取万物的角度,也是作家爱生活与爱世界的方式。
(本文发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4/2 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