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文明基因·孝诚爱》
赵亚夫(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以往阅读为青少年学生写的品德类读物,我都是着眼作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至于具体内容和形式实在不能较真,因为以美文感人、以立志说教是这类作品的常态。而由林建宁先生编著的《文明基因·孝诚爱——中小学生“四德”教育普及读物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则不一样,令人耳目一新,不仅没有说教,就连文体、文风都那么自然亲和。与其说是为了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而写的书,不如说这是一部有益于青少年学生打下良好品德基础的书,一部关于青少年学生认知良好品德的常识性读物。
建宁先生花了七年时间写这部书,其间有自己的调查和论证,还有与专家、教师的讨论、实践过程,虽说基本素材是“编”的部分,约130个故事,但是读者即便忽略了作者集腋成裘的工作量,单就选材的精致和独特的内容编制,也能足以体现作者“著”的用心。
“著”体现在体例上的创新。比如,每册书不设章、节、目,而是通过诸如“难忘父母养育篇” “关爱他人篇” “诚实学习篇”等“篇”构成全书骨架,让读者对本书涉猎的“德”的范围一目了然;每篇下面是学习主题,而各主题又由一个个学习链组成。这种体例的最大好处是方便阅读和思考。
我们知道,品德教育离不开情感,但不能把情感等同于煽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提品德教育就把煽情作为手段,久而久之,煽情似乎也成了品德教育的特质。《文明基因·孝诚爱》完全屏除了传统品德教育中的感情用事,使品德教育回归理性。每陈述一个事实,既让道理明明白白,还试图通过行动的方式加深思考。
当然,强调理性并不是排斥情感,更何况培养各种正能量情感还是品德教育的基石。专用情感而淡化理智,甚至进行假大空的说教,是缺少常识或不善于运用常识的表现。但是,品德教育的常识和其他学科的常识有着明显区别,即其他学科所说的常识,通常指学科知识,而品德教育中的常识,除了品德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基于社会生活的态度、经验、行为等。从事品德教育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再常识的东西也是空洞的、无用的。因此,一部好的品德作品要源于社会生活,并能够引导人们的生活。《文明基因·孝诚爱》全书的选材都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故而生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故而实用。抑或说,它旨在普及品德常识,并由这些品德常识滋育青少年学生的科学人生和现实生活。
本文发表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11月28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