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书摘书评



用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成尚荣(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


“古语值千金,天地鉴人心,一个道理传古今,要做道德人。”“四德歌”里的歌词朴素而深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无比丰富的道德教育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培养德性的文化,其核心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过有道德的生活。把道德教育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文化宝库中开发道德教育的元素,让一句句古语、一个个做人的道理传承下来,并与开放的时代相结合,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是今天中小学德育的重大命题。《文明基因·孝诚爱——中小学生“四德”教育普及读物丛书》,正是坚守并践行这一信念,对当今的德育做了积极探索,回应着这一命题,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发。

在诸多启发中,寻找适合的道德教育的方式,对我们有特别大的启发。和所有的教育一样,道德教育需要方式。道德教育的方式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当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说,道德教育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就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效果。因此,改革中小学德育,必须变革德育的方式,甚或,变革德育方式可以作为改革中小学德育的切入口和突破点。“四德教育”丛书,正是在变革德育方式方面做出了探索,而且是有效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

其一,道德教育方式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进行对话的方式。尊重,是人性的起点,是道德的起点,当然也应是道德教育的起点。而尊重的内核是对人的信任。中小学德育应当从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开始。当下的中小学生面对着一个文化、价值多元的世界,常常产生道德和价值困惑,以至产生道德和价值迷乱,中小学德育也往往陷入困境。产生这样的状况是正常的,我们应当重视,应当警惕,但不应因此而丧失信心。中小学生的内心总有向上向善的愿望,他们渴望进步,也时刻关注着人类的进步。事实也正是这样。“四德教育”丛书中有孙奉岩以残疾之躯十年还清父母遗债的故事,有汶川地震中学生互相关心、帮助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有着道德发展的可能性,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并以此为前提,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一定会逐步实现教育的目标。可以说,尊重、信任、对话,犹如道德教育的一道阳光,会唤醒学生的耳朵,唤醒学生的心灵。

其二,道德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坚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展开的方式。德育以谁为主体,不仅是个理念问题,也是个方式问题。主体一定是人,但人不一定是主体,只有当人成为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创造者的时候,才是主体。因此,应当以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让他们设想、设计,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体验,主动地去改变,并让他们在反思中去创造。这样的方式,才可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成为德育过程中的主人。“四德教育”丛书,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角,向他们讲述,让他们倾听,引导他们去思考,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案例,处处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书中,“孩子,我为你的诚实而高兴”,这样的标题虽然只出现一次,其实书中处处都是这样的语句和语气:“孩子,我为你的……而高兴”,“孩子,我为你的……而自豪”。这样的话语方式,唤起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地走到了德育的主体地位去。

其三,德育教育的方式应当是文化的方式。德育教育应当植根于文化土壤中,以文化为背景,还应当以文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文化的方式是浸润、熏陶的方式,不是说教,也不是简单的告诉,是吸引人的方式,而不是强制的方式。文化方式中常常用启发的方式。“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主题中,一开始就提出了极富思考性的问题:“当我们看到马路上的红灯,是否能够停下来?当我们与他人约定好时间,是否总是努力做到守时守信?当我们洗漱完毕时,是否关注过水龙头有没有拧紧……”一句句提问,创设了一个个情境,浸润在情境中才会有真切的体验和感悟。文化的方式往往用“复数”的名称,因为文化是复数,而不是单数。丛书中,有不少“我的……”表述,“我”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群体,所以,丛书又常常用“我们的……”。从“我”到“我们”,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和集体性记忆。

其四,道德教育的方式要求有良好的结构,良好的结构带来教育方式的多样。丛书的每个主题都是以这样的结构来展开:“过目难忘”——故事的叙述,情境的再现;“心中有数”——对故事、案例进行分析,有具体的数字,有可供选择的问答;“学而习之”——通过阅读、游戏等活动,围绕主题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体验;“融会贯通”——适当的拓展性阅读和活动,对主题有较为深度的理解,并对生活中的类似问题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这样结构本身渗透着各种方式,循循善诱,层层深入,中小学生喜欢这样的方式。

道德教育的方式充满道德意义,用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仁德、孝德、诚德、爱德才会进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嘉言善行。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