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来、杜书瀛主编的数位青年学者参与执笔的《新时期文学与道德》一书,在1999年出版的当时在文学评论界便引起了广泛注意,受到一致的好评。时间已过去两年,也就是进入新世纪的今天,该书所提出和论及的问题,并没有过时,反而更加显示出其现实的针对性。特别是"以德之国"的提出,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新世纪历史任务的高度,对该书应该给与重新的关注。
仅从书名看,这似乎是一本文学专题的学术论著,其实该书面对和论证的是社会现实。随着历史新时期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人文精神也在变异,某些既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在瓦解,社会上一度出现了“道德滑坡”的惊呼。该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文学层面切入,回答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贯穿该书的大观念是坚持以邓小平的理论为指导,坚定地站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的根本立足点上,把道德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看取文学和道德的关系。这本分头执笔的集体著作,协调一致,如多声部的合唱。概述确实又具有严谨的学理性,对一些困惑的问题,结合文学创作,做出令人信服的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辨析。如通过对“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分析评价,揭示了极左路线下的某些所谓道德,其实是不道德的;对于“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新老平均主义,以及反对“集体主义”绝对崇拜,都具有说服力的指出对人生空间和个性的束缚桎梏。用事实说明“道德滑坡”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伴随物,而恰恰是就制度的遗留物,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和完善,通过深入的改革开放才得以解决。
全书在上述基本前提和大观念下,对文学与道德的诸多问题,做了开拓性的探索研究,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创见。例如情欲描写的道德分寸问题;消闲文学与伦理关系的问题;环保文学的生态伦理问题等。尤其是“文学与道德”这一命题的提出,具有深刻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被锁定在“为政治服务”的上给文学造成的禁锢和伤害,有目共睹,其消极后果,以被历史验证。进入新时期后,“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理所当然的不再被提起。其实,文学与道德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就是在“为政治服务”的提出的同时,强调的文学作用,不是政治说教,而是令人感奋,今天更是强调它的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事实也是如此,政治通过道德化才产生感人的道德力量。虽然书中提出的道德是文学活动中审美转化的“中介”,还有待商榷,但道德取向与审美意识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试回顾以往文学经典,其艺术感人的程度与其道德内容的含量是成正比的。两者在创作和阅读活动中,总是相伴而行,如同美善,在真实基础上水乳交融的互相渗透。因此文学与道德这个命题的提出,引起关注和讨论,不但可以使文学摆脱以往狭隘的束缚,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关系着文学品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