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书摘书评



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
——节选自《秋雨合集》第九卷《北大授课》

余秋雨

屈原是一个世界奇迹。第一,他的死距今已有近两千三百年,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却被那么多中国人年年祭祀,这在世界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例子;第二,这个被祭祀的人不是皇帝,不是将军,也不是一个哲学家,而是一个诗人;第三,对孔子的祭祀,主要集中在曲阜和各地的一路文庙里,而对屈原的祭祀却遍布全国任何角落,只要有江河,有村落,到了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到处都在祭祀;第四,虽然有那么多人在祭祀他,但是能够读懂他作品的人却少而又少,大家其实是在祭祀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人。

正因为不能读解大众,我们只能回到屈原。但一说到屈原,我们又有可能一下子陷入咬文嚼字的泥坑。首先应该花一点时间想一想自己的祖父、曾祖父年轻时划龙舟的姿态;祖母、曾祖母年年包棕子的辛劳,想想那些充溢在中国大地,甚至世界很多华人社区的划船声、粽子香……

屈原活了六十二岁,这个时间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我们可以把他的一生作一个简单的划分。第一阶段,年少得志,二十二岁就做到了楚国的高官;第二阶段,受到小人的挑拨,失去君主的信任,离开统治核心,郁郁寡欢;第三阶段,楚国遇到外交灾难,由于耿直地谏言,第一次被流放;第一阶段,第二次被流放,长达二十年,直到自沉汩罗江。

屈原出身的王族世家已经有点败落,所以贵族的“贵”,是贵在他所受的教育上。司马迁说他“博闻强识”,说明他接受教育的效果很好。估计他的形象不错,否则《离骚》里不会有那么一些句子,描述自己喜欢在服装上下功夫。

根据自己家庭的历史以及自己出生的时间,他突然觉得自己有某种“天命”。《离骚》也就由此开篇。血统的高贵、地位的高贵、知识的高贵、形体的高贵、姿态的高贵,成了他文学陈述的进入方式。其实,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进入方式。

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麻烦:他们很容易进入政坛,却不懂得政治生态。其中最优秀的人物更会因坚持理想而不愿趋炎附势。屈原,就是这样一个人。理想化的洁癖使他在心态上缺少弹性。因此,当我们看到屈原在作品中不断强调自己的高贵、洁净时,我们就知道,等待这位男子的一定是悲剧。

屈原投江是一个悲剧,但是我不赞成,对这件事作一般意义上的哀痛理解。

这里有一个前提:屈原生活在一个巫风很盛的地区。人们经常举行的对各种神灵的祭祀,是一种凄美的仪式。龙舟和棕子,都是这个仪式的一部分。屈原的投江,是自古以来“由人入神”的巫傩仪式的延续,也开启了一个新的祭祀命题。

屈原在流放期间,非常充分地了解了当地的原生风习、民间崇拜。这一切对于一个顶级诗人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他的生命,融入了神话和大地之间,已经成为山水精灵、天地诗魂,不再仅仅是一个失意谪官。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他的投水,以及民众的千里祭仪,就是另一番境界了。

许多年以后,西方一些诗人和哲学家也都选择了和屈原一样的归宿。海德格尔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说,人对自己的出身、处境、病衰都没有控制力,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对屈原之死的理解,也应该提升到更高层面。

查看图书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