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图书分类

评论排行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电子书店 > 文学-社会·人文


文学-社会·人文

秋雨合集(22卷)
 
 收藏 收藏
分享到:
秋雨合集(22卷)
纸书定价:¥1980.00
积分抵款:0    赠送积分:0
人气:8499     评分:0
作者:余秋雨
出版时间:2014.10
版次:版
页数:页
字数:千字
开本:开
装帧:
ISBN:

购买纸质



  • 图书简介
  • 作者简介
  • 书摘书评(2条)
  • 读者评论(0条)
内容简介

《秋雨合集》首次集结余秋雨全部文学、学术、书法精品,全部图书,余秋雨逐一编次修订,或再续新篇,或补写序言,或重新厘定归集,或添加最新力作。这是余秋雨的一次系统学术回顾,体现了他最新的学术思考和文化关怀,对新老读者朋友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和人文享受。

全书共二十二卷,其中主体八卷(首部长篇小说+文化散文经典+文化史巨制):第一卷《中国文脉》、第二卷《山河之书》、第三卷《千年一叹》、第四卷《行者无疆》、第五卷《何谓文化》、第六卷《君子之道》、第七卷《吾家小史》、第八卷《冰河》;学术六卷:第九卷《北大授课》、第十卷《极端之美》、第十一卷《世界戏剧学》、第十二卷《中国戏剧史》、第十三卷《艺术创造学》、第十四卷《观众心理学》;译写七卷:第十五卷《重大碑书》、第十六卷《遗迹题额》、第十七卷《庄子译写》、第十八卷《屈原译写》、第十九卷《苏轼译写》、第二十卷《〈心经〉译写》、第二十一卷《捧墨赠友》;散文自选:卷外卷《文化苦旅》。


各卷内容简介


主体八卷(首部长篇小说+文化散文经典+文化史巨制)

《中国文脉》:几十年来第一部以审美品级为标准的中国宏观文学史,曾在联合国大厦、纽约大学隆重开讲。

《山河之书》:作者二十余年亲自踏访,唤醒了读者对重要文化古迹的当代认知,并创建“文化大散文”一代文体。

《千年一叹》:作者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对世界重大文明故地进行考察,世界上十一家报纸曾同步刊载。

《行者无疆》:作者考察欧洲九十六座城市,在中欧文明的对比中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切自省。初版销售一百多万册。

《何谓文化》:作者考察中西文化后的综合思索,既有巴金等杰出人物的文化人格阐释,又有系统学理解答。

《君子之道》通过缕析儒道两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项要点和四大难题,找到了打开中华文化核心机密的钥匙。

《吾家小史》以作者家庭的三代经历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困境,整个记述虽相悖历史定论,却保留了真实。

《冰河》此剧本的美学追求:“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颠覆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

学术六卷:

《北大授课》作者在北大授课的课堂记录,通过生气勃勃的课堂对话,传达了一种具有生命温度的文化哲学。

《极端之美》作者为中华民族的顶端美学选定了三个项目:书法、昆曲和普洱茶的品鉴美学。

《世界戏剧学》“文革”时期建立起来的国际级文化工程,完整地展现了惊人的学术良知。该学科唯一权威教材。

《中国戏剧史》第一部从文化人类学高度写出的《中国戏剧史》,在学术上非常重要。

《艺术创造学》全方位论述了艺术的第一本性是创造,而不是被广泛误读的“遗产保护”和“传统继承”。

《观众心理学》以独创的学术体系,首次建立了实践型的心理美学,是艺术创造者的案头之书。

译写七卷:

《重大碑书》作者用行书为各重大文化遗址题写的碑文,如《炎帝之碑》《法门寺碑》等。

《遗迹题额》作者题写的各地遗迹之名,如“仰韶遗址”“秦长城”“都江堰”等。

《庄子译写》对《逍遥游》的原文书写和今译,为作者最得意的书法长篇,镌刻于茅山。

《屈原译写》以行书通贯《离骚》全文而气韵不散,诚为难得。《离骚》今译文辞优美。

《苏轼译写》对前、后《赤壁赋》的今译和书写,附研究苏轼论文及两份苏轼名词书法。

《<心经>译写》为普陀山、宝华山和雅昌三种刻本。简洁今译中渗透着深奥佛理,颇为不易。

《捧墨赠友》为朋友题写的名种隽语联楹,并录有作者 “行世十诫”和七阕自填自书词作。

散文自选:

卷外卷《文化苦旅》问世二十余年,多种版本在全球的发行量达千万册以上。此次作者自选篇目与初版已有很大不同,除保留原来的中国之旅外,增加了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

《签名导览册》余秋雨亲笔签名册,内附各卷提要、目录和重要版本书影及各种精彩照片。

作者简介

《选读余秋雨》集合了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最新选定的各类型文章代表作:《中国文脉》以审美品级梳理出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是当下最简洁、最有魅力的中国文学通史;《风雨天一阁》《山庄背影》等经典篇目,开创“文化大散文”一代文体;《君子之名》《谢家门孔》诸篇,以理论与实例双向印证了“君子”这一中国文化理想人格的特点。最后两篇书法作品正是展现中国文化美学魅力的具体范例。
    作为文化普及读本,本书为读者进入中国文化秘境指示了门径。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