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3/2/22 15:00:41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77814)
摘要: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为利用教育充分开发人的潜能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美术教学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可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正确的自我效能感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自我,培养自信,是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恰当地运用替代性经验和激励机制对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素质教育 能力发展阶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他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1] 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自我效能的信念决定了人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为。因此,这一研究为利用教育充分开发人的潜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尤其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值得我们借鉴。
一、遵循规律,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
行为的成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关键因素。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而人在童年时期的成败经验将对其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2]这就需要我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慎重确定培养目标,正确评价学生,多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成功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十九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阶段进行了探讨,并对其进行了概括和划分。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阶段做了不同的划分和命名,但无论哪种划分法,学者们都从实践中证明了人的绘画技能的发展是随着年龄、认知和理解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美术能力的发展是受儿童身心发展阶段制约的。尤其是在涂鸦期和定型期内,儿童绘画的特征都表现出十分接近的相似性或一致性。[3]因此,只有依据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规律,对儿童绘画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和评价标准,才能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只能使儿童对绘画乃至自身丧失自信,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效能感。
二、展示自我,培养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了解孩子的需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验成功,获取自信,是培养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环节。
对于每一个孩子,绘画是一种自我释放的过程,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过程。面对自己的作品,他们都有一种成功感、自豪感。美术教师应将着重点放在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方面,主要教给儿童如何使用造型元素:即点、线、面、色;如何运用审美造型的规律,如秩序、节奏、疏密、对比、调和等;以及如何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并用民间艺术、现代艺术中适合儿童接受的作品,现实生活中自然美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艺术启迪。鼓励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自己的色彩表现形式。不受成人偏见的束缚,没有一套死的程式和方法,使学生有极大的空间去自由自在地画。
三、变换教法,消除消极的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作用。替代性经验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替代性经验主要来之于创作和鉴赏过程。
罗恩菲德曾经指出“艺术欣赏的目标并不在于‘分析’绘画或‘学习了解’一件艺术品,而更重要的是使个人能辨别其价值,而使自己能与它发生有意义的关系。” [4]因此,美术鉴赏既要巩固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美术知识,又要兼顾对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叙述和总体评价是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两大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的最佳环节。对作品的叙述可以从感受的层面作为描述的开始,教师应鼓励学生以直观感受到的印象、气氛或感觉、感想,直率地描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不能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而且还要注意捕捉那些感受比较准确,比较有特色或比较有深度的声音,加以当堂“栽培”——不时地给予鼓励、肯定乃至用简短的语言做引申、发挥,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灵感,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将这种效应进一步泛化至全体同学。
对作品的总体评价是对作品的优劣与价值所作的判断,但这种判断是多元的,所以没有固定的结论。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其评判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利用所收集的关于鉴赏对象的各种批评意见,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明确地告诉学生,评价决不是唯一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是可以挑战的。他们同样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世界名画作出评判。
学生作品“鉴赏”教学,就是学生作品的展示、自评,一般都安排在结课环节,以教师引导,学生评议为主。教师应首先重申作业要求(构图、疏密、造型、色彩等各方面的要求),然后,请学生按照构图好、疏密恰当、造型漂亮、色彩美等项,将作品分类。最后再提出以下问题: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你认为这幅作品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完美的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你认为哪幅作品最完美,为什么?这样做,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而且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认知能力,理解到绘画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真正体会绘画的乐趣,并且使最大数量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添成功的体验。
四、斟酌评价,增强自我效能感
言语说服是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极为常用的方法,尤其是激励性言语的运用,对于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具有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吝啬美言,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正确运用积极评价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材”施“语”,使激励性语言细心定位于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台阶上,形成激励性语言的梯度,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如: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对绘画没有太多的经验,但善于想象,喜欢听表扬等特点,可用“你真聪明!”“真不错!”“你能行!”“你画得真好,你真了不起!”等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了比较丰富的绘画经验、初步的辨别能力、自尊心特强等特点,宜用“可以”“不错”““很有创意!”“试一试,将……这样画,效果会更好!”并同时和学生建立目光联系,配以恰当的肢体动作,使学生感受到你的诚意。
其次,激励性语言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心理特点,因人而异,精心设计激励性语言。例:对于一些绘画大胆,富于创意,但却草草了事的学生,运用暗示、建议、提问、自评等启发式的激励性语言;对于一些有一定的绘画天赋,但却过于自负的学生,可以运用讨论式激励性语言,使他们既开阔了眼界,看到自己的不足,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自信。对于个别绘画能力差、特别自卑的学生,还可以单独布置简单一些的作业,给予他成功的机会,并对其取得的成绩及时地给予表扬,以消除其自卑情绪,建立自信。但无论对于那一类学生,教师的表扬都要依据事实、程度适当、数量适中。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缺乏体验基础的言语说服,在形成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人们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
结论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仅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然而教育是复杂的,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发展。但无论我们使用那种方式、方法,都要本着适度、适时的原则,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注释: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P95。
[2]凤雏著、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用赏识教育法培养孩子[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P66。
[3]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P45。
[4] [美]罗恩菲德著 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P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