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山东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 教材> 教材培训> 教法探讨
教育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教材·教辅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美术教学随笔之一

发表时间:2015/1/5 15:09:17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74683)

莱州市平里店镇中学 张秋霞

什么样的美术课算是好课?这是美术教学中老生常谈的话题。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一直是美术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多年来大家也一直在进行实践和探索。今天的课虽是偶然也属必然,让我心有所得。

一 、课堂教学回放

铃声响了,我步入教室,教室里的气氛有些异样。孩子们穿着新颖的衣服,个个仰着脸,脸上洋溢着喜悦。天真的脸有些长大的感觉。是呀,他们又长了一岁。这是个特别的日子,寒假结束新学期的第一天,这是这学期的第一节美术课。一个假期没见面了,也怪想他们的,面对这些孩子,倍感亲切。这时有学生怯生生地说:“老师,过年好!”瞬间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你一句我一句争着给我拜年。我也不能没有礼貌,教室里稍微一静,我就很恭敬的对同学们说:“过年好!”同学们一起说:“好!”这浓浓的年味使我意识到这节课开头不错。何不把它进行下去?我立即改变了教学初衷,临时决定把已经准备好的初一下学期第一课《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往后推一节再上,并回手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年”字——这是课题。

接下来我问学生们:“过年好,都好在哪呢?说来大家分享分享!”学生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一个男孩子首先起来说:“我和爸爸一起贴对联,这是我第一次贴对联,贴对联需要笤帚、刷子、浆糊、凳子。要先把原先门上的对联清理干净,然后用刷子把对联的反面涂上一层浆糊,确定好对联高度,由上往下贴到门上,边贴边用笤帚扫平,虽说贴上后还有些不平,不用担心干了就好了。我们家的对联是我和爸爸买的,内容是:一家和睦一家福、四季平安四季春。”他讲得很认真,他的认真也感染了其他的同学。还有几个同学举手起来说了自家门上的对联。这时我感觉到他们确实长大了,学会了用心去观察生活了。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同学的头都抬的高高的。我把“对联”两个字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说说关于“对联”的话题,没想到学生还讲了对联的来历。

课堂内容进一步深入,我抓住时机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门上除了贴有对联,还有什么呢?”学生争着回答,有福字,有灯笼,老式房子的门上还贴挂签、门神。学生们道出了这些作品的作用是祈福辟邪的。顺着学生的思路,我总结了一下,并提出了一个美术概念—— “民间美术”。我把“民间美术”四个字写到黑板上,这时概念变的是那样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过年所看到的民间美术作品学生列举出很多:面塑、剪纸、花灯、年画,还有新人结婚用的刺绣图案。我给他们稍稍拓展了一些,没细致的讲解,因为这些内容在初三的上册有单元专题。

课堂内容在学生的推动下继续深入,接着寒假趣事这个话题,又有男同学提出印象深刻的是放鞭炮,说这次他锻炼了胆子,并讲了放鞭炮的技巧。有同学还为他补充,为了防止震耳的声响应把嘴巴张开的小常识。不用你点名学生就主动发言活像个小讨论会,此时甚至觉得自己只是这里的一个聆听者。

课堂的高潮是由这个话题掀起的,又有学生说过年放鞭炮哪赶得上正月十五的礼花礼炮。学生讲自家的礼花,当地的风俗,那天晚上各家各户要把用胡萝卜做成的烛灯送到祖坟上,当地人称“送灯”,并在坟地上放一些礼花,意思为过世的族人清理另世的房屋。这时有学生提出这是封建迷信,问题很尖锐,看出了孩子们已不是小孩子了,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我有意让他们讨论一下,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大家统一了意见,认为这是一种民间习俗,是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是一种敬仰,也不算是迷信。正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这些传统,使我们有了自己的民族风情和人文特色。不过不可过分的痴迷,要用辩证的思想去对待这些民俗行为。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民风民俗”四个字。我知道此时此刻学生已对此心领神会了。就正月十五学生们还讨论了元宵的来历,又讲了十五的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看花灯,舞狮子……大家回头思考并认为过年的风俗很多和民间美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是有中国特色的,也是应该继承的。

课堂探讨研究气氛热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一半。我感觉到每个同学的思维都是活跃的,意识到若在此时提出本课的作业任务也正是时候。

布置作业:我要求孩子们用手里的画笔记录下“年”的美好的印象。

学生忙了起来,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好像都有画不完的场景,今天没有一个同学托着下巴发愣。溢于言表的兴奋也感染着我,课堂上不仅能听到唰唰的笔声,时而还听到他们嘴里发出“吱吱”、“哗哗”、“叭叭”的声音,我能读懂,那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他们是不经意的,那是鞭炮在响礼花在绽放,我没有打断他们,也不认为那就是扰乱课堂纪律,我也陶醉在他们稚气和天真的天性当中。他们大胆地运用着点、线、面、色等造型语言元素,场景、人物组织得也生动,画面充满了节日的喜庆色彩。

铃声响起,学生们都兴奋的举起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神情泰然自信。当然作品也超乎寻常的好。

二、课后教学反思

这节课似信手拈来却不无精彩,学生们感性地了解了民间美术,体验了民族风情,感悟了传统文化,也尝试用自己的画笔阐释对“春节”的认识,同时解决了假期回来上新课学生精力不集中的毛病。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教科书的编排进度进行,甚至内容也多在课本之外,但就“美术教育”而言,我认为很有意义。看着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我的眼前就满是孩子们自信的眼神。

是什么使我敢于突破教材上这样一节课?我想正是课程改革的新观念使然。

首先,鲜活的材料,鲜活的经验,是上好课的源头活水。市里教研活动时,把“不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不远离社会生活实际”作为实施美术教育的基础,本节课应是很好的验证。其次,中小学美术课是集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于一体的课,而绝不是单一的知识或技法课,这是区别于专门教育的重要方面。第三,教是为学服务的,正所谓“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既然是学生的美术课,当然是为了满足他们美术方面的需求,为何不予其所求,舍其多余的呢,这样学生既学的开心又具有效率感。本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进行,学生在这里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不仅对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这对以后的教学做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