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山东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 教材> 教材培训> 专家解读
教育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教材·教辅

《瓢虫的花衣裳》(美术一下第六课)教材分析

发表时间:2013/2/25 8:50:29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34692)

本课是在继续认知半圆这一基本形的同时,进一步揭示圆形与半圆形两种基本形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了能体现这一关系的“瓢虫”这种可爱又漂亮的昆虫作为媒介。因为,从侧面看,瓢虫的身体是半圆形的(如课本第12页左上图),从顶面观察,瓢虫的外形则是个正圆形或近似正圆的椭圆形(第12页右上角图);而且,仅从顶面观察,还能找到圆与半圆之间的关联,即瓢虫的黑色头部可看作是圆形中的一个小的半圆(第12页中图的红色瓢虫),而当瓢虫的甲壳状翅膀裂为两半准备振翅起飞时,原本呈圆形的身体就变成了两个相互对称的半圆形(第12页绘制步骤图、第13页用瓦楞纸制作的瓢虫)。总之,选择了瓢虫这一物象,就同时选择了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基本形。

本课内容所属学习领域为“造型·表现”,整个教学可以围绕课标中关于这一学习领域的要求来进行。但需要提示的是,本课最后的“拓展”栏将瓢虫这一造型拓展到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拓展”栏要求“创造一个瓢虫样子的生活用品”,而且要求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实际上这就是对某种生活日用品的外观造型进行构思设计并画出设计草图的过程。

为了让低年级学生初步了解绘画的创意构思流程,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对本课进行新的教学尝试。如在认知领域中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了解瓢虫的自然生活习性,认识瓢虫的外形、花纹、色彩,感知其对称的形态特征,激发学生探究昆虫世界的奥秘;而在技能学习领域,则注重引导学生将有关绘画或制作的方法、技巧、步骤等与他们的认知对象逐一对应,并鼓励他们在现实物象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而灵活地处理作品的造型,使其对瓢虫的表现更有创意、更有想象力、更生动有趣。这一教学设计会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进而更加激发其美术学习的兴趣。

本课的学生作业采用了多种造型手法,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意在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探索不同的表现手法。如果教师指导恰当,学生打破束缚,则课堂上学生作业呈现出的面貌将会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横生的。

课本在“学习提示”中提供了具体操作过程的两个阶段:首先是“看一看”,在欣赏瓢虫图片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其长相特征,即瓢虫的外形、结构、身上的花纹等,这里特别提出了“从瓢虫的上面和侧面看”“各是什么形状”,以启发学生关注圆与半圆的关系。然后是“试一试”,教师启发、指导、鼓励学生采用绘画或立体制作的形式来表现美丽的瓢虫。为使作业形式丰富多彩,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各种材料,包括各种易于加工的废旧物品,特别是形状能与瓢虫外形相吻合的废弃物,如废乒乓球、废中药丸外壳、废瓶盖等。

以下思路,可作为本课教学设计的参考:

1.鼓励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把握住美术学科的三维目标,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培养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应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趣事融入到瓢虫的活动场景当中,画面的构图、色彩的应用、情景的表现应富有童真童趣,体现出美术学科特有的知识魅力和创新价值。

2.分析物象造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让学生知道,不但利用绘画方法可以创作出各种穿着花衣裳的漂亮的瓢虫,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设计制作有趣的立体形态的瓢虫,比如手工制作的方法。这里教师的讲述和示范很重要,让学生对制作手法获得直观的了解,有助于思路的打开。

3.鼓励自主探究。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对范作成品拆解,尝试“逆向”探究分析,以弄明白其制作方法。这是一个很好的空间形象思维训练过程。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如三个绘画小组、三个手工制作小组,大家分别进行不同形式的创作活动,同时鼓励集体协作精神。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的办法,尽量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觉地在玩中得到启发、找到方法。

最后,让学生自我展示作品,进行自评及互评。在评述的过程中学生同样可以得到很多的收获,比如他人在构图、色彩或其他方面的一个小小的建议,或许就可以让自己得到新的启发,产生新的创意。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