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广
一、资源导入
欣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图片,猜一猜它们是哪些汉字。
二、新授内容
问题1:谁知道汉字的发展演进过程?
通过讲故事或看视频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发展演变过程。(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象形文字。我国的汉字大体经历了结绳记事、河图、洛书、伏羲文王画八卦、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发展阶段。另外,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如藏文、蒙文、维吾尔文等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国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
问题2:为什么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部分汉字看起来并不像图画(象形文字)呢?
象形文字是古代人类用于记录和交流的图形符号。中国最初的文字是属于象形文字的,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再加上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所以,以象形字为基础,汉字发展中增加了其他造字方法,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然而,这些新的造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经过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形成的。我们习惯上将秦小篆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将汉代隶书以后的汉字称为今字。文字越古象形的因素和特征越多。
活动一:翻看书中“日”“月”等象形文字,比较文字与实物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象形文字的造字规律和造型美感。(象形字是抓住了对象的主要特征来设计的,具有描摹实物、表意象征的特点)
活动二:通过猜一猜、连一连等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再认识8—10个象形文字,丰富学生象形文字的储备。
三、感受实践
处理重点:
活动三: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尝试用毛笔等传统工具书写1-2个象形文字,然后根据实际事物自编自创1-2个象形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体会由于墨中加水量不同而产生的墨色变化效果,初步感知文字线条和墨色块面形成的美感,引导学生对象形文字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四、随堂欣赏
出示用象形文字为主要构成元素、表现风格不同的绘画作品4-6幅,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解决难点:
请学生找出写有象形文字的作业纸张,比较一下与刚才欣赏到的艺术作品之间有哪些异同,想一想自己的作业怎样改进才能变成一张非常好看的作品。鼓励学生对自己和同学们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以此为契机,以学生的作业为例,引导学生从画面疏密关系的处理方面对画面进行改善和加工。
五、完成作业
活动四:提供视频故事或结合当地学生具体情况,设计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情节。
1.仿照艺术家的绘画方法,选择故事情节中的内容进行大胆创作。
2.自编故事情节,用象形文字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可同桌二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展评
流程:将学生的作业贴上展示板→自评→互评→师评→提出修改建议(围绕重点、难点及评价要点进行)。
七、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欣赏《大汶口文化刻纹陶尊的“日月山”图形》,在向学生们展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同时,告诉学生除我国的古文字是象形文字以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古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