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教育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教材·教辅

《心的耕耘 美的创造》(《美术》六下第一单元)

第1课时

第1课  美术作品的产生

高毅清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或制作课件进行美术作品浏览。

2.针对一幅或多幅作品,用课件展示或视频播放与之相关的画家、主题、素材、草图等资料。

导入要点:

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思考:美术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艺术家想要表现什么?美术创作要经历哪些过程?美术作品为什么能使观者感动?你喜欢什么风格或题材的美术作品?这些正是本单元美术欣赏的内容。

二、知识点讲授

1.艺术家的美术创作

(1)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独特的创造性劳动。美术作品蕴涵着创作者的天赋、技能、修养和个性,是独特的创造性劳动。

美术创作是一种个体性劳动,它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美术创作中主题性绘画的个体性体现在:从选取素材、酝酿主题、构图到刻画形象等过程,都由艺术家一手操办,不能假手于旁人。在这个领域里,艺术家可以凸显个人创造性和个人审美爱好,是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天地。

艺术家创作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截取和模仿,亦不是某种表现形式的照搬套用,而是按照艺术创作规律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包括观察、体验客观对象,审美意象的酝酿和形成以及艺术形象的物态化三个阶段,即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正是郑板桥所谓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可从本单元图例中选择作品,分析其创作过程,展示其构思、立意、素材、草图、素描稿、完成作品等图片或视频资料。

(2)美术创作的源泉是丰富的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经历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他们面对自然美景和动人形象会引发创作欲望;他们会把表现社会生活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作为自己的创作使命;他们的理想、修养和个性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艺术创作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生活,美术创作肯定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艺术家属于一定的民族、时代,其创作方式一定受到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生活经历密不可分。艺术家在从事美术创作时,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在美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可以领悟到艺术家所表达的精神主题。

可以本单元相关作品为例,分析其主题思想、创作手法、艺术风格等,分析作品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3)艺术家从构思到完成美术作品,大致要经历四个环节。

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等艺术创作活动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特定的艺术技巧和手法,将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从而呈现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由于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等的差异,不同门类艺术的传达方式也各自不同,形成其各自独特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在艺术传达过程中,需要艺术家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传达中,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审美意象。

通过本单元课本上的作品或选择更多的图例,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创作是艺术家独特的精神性活动,具有创造性、专业性,是一种反复锤炼、精益求精、充满艰辛的劳动过程,体现出艺术家的素养和技能。

2.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大致运用了再现性手法和表现性手法,形成美术作品的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和抽象风格。

通过作品分析,启发并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主要表现风格,使学生理解写实性风格的功能与特征、表现性风格的传统与魅力、抽象性风格的价值与意义。

三、讨论与交流

可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或讨论相关问题:

你认为美术作品是怎样创作的?

美术作品怎样体现出艺术家的天赋、技能、修养和个性?

你喜欢的艺术家或美术作品有哪些?

你能举出更多的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事例吗?

你怎样理解美术作品的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与抽象风格?说说你对不同风格美术作品的不同感受。

通过作品欣赏和分析,相互交流自己的视觉感受,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认知。

四、欣赏与评述

学生欣赏本单元教材提供的所有图片,教师以课件方式补充某些美术作品。

1.鼓励学生选择并认真阅读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创作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体验作品,理解“美术创作是艺术家独特的创造性劳动”“社会生活是美术创作的丰富源泉”等知识。

2.启发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进而认识美术创作的基本特征。

3.鼓励学生选择并认真阅读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就美术作品的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和抽象风格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引导学生依据美术创作的知识要点进行评述,分享彼此的感受,也可以就自己的问题求助与质疑。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与学生分享。

五、拓展与活动

1. 说说自己的美术创作过程。

2.如果举办班级美术展览,你们会用多种绘画风格创作作品吗?试试看!

六、互动评价

1.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2.能表达出本课美术创作的某一知识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鼓励学生在讨论和评述过程中运用美术术语。

七、拓展欣赏

播放更多教师准备的中外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视频或课件,加深学生对美术创作的感受。

八、课堂小结

1.本课学习主题为“美术作品的产生”,涉及到美术创作、社会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丰富源泉、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等基础知识。

2.基于本课主题,对课文中的美术作品进行了讨论、交流与欣赏。

3.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美术创作,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美术作品,表述对美术创作的体验和对美术作品风格的理解。

第2课时

第2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本课进行美术作品“营造艺术的情趣与意境”这一主题的探讨。这节课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美术作品的功能,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蕴。

一、情境导入

以类似《开国大典》《黄河颂》等革命题材、社会主义建设题材、改革开放发展题材等的美术作品课件、视频为先导,引导学生考虑:为什么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打动我们?哪些美术作品使我们过目难忘?美术作品的功能有哪些?

二、知识点讲授

1.美术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

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美术的形态多样,性能各异。美术作品一般是迂回曲折地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感染。

美术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的真、善、美品质契合一致,“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但在实际中美术作品都以审美实现其效用,因为,没有美感的作品很少有能超越于理性的认识和教育作用,而以审美陶冶和怡情养性为内容的美术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也起着理性认识和教育的作用。

美术家运用各种造型艺术手段,把生活中获得的视觉信息,通过形象思维进行加工,又经过一系列的创作实践,把形象信息变成具有心理效应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象,会使观者产生相应心理效应,这就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美术功能。

以本课作品为例,介绍分析作品的背景、内容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是怎样通过艺术形象阐发主题、创造审美形象、感染并影响观者的。

2.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说,艺术意蕴是指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艺术家或创造出宁静和谐的优美意境,或表现出壮丽雄浑的崇高境界,都可使观者体味艺术意蕴,得到审美享受,提升精神境界。

美术作品中有着不同的真实性表现:

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即再现的真实。艺术家基于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或逼真的描绘,从而以所塑造的艺术典型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通过艺术作品认识世界、了解历史、感悟人生等。

二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即表现的真实。美术作品是在对客观现实认识、理解、分析、取舍、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艺术真实。表现性艺术真实地传达出艺术家的个性、思想、情感、审美趣味、艺术理想与文化修养等。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思想性,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境,可以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人不断地玩味、无限地联想和认真地思索。丰富、深刻的艺术意蕴往往表现为深刻的哲理、独特的象征寓意等。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艺术创造用形象引导人们走向理想的境界。艺术家的美术创作,展现出不同的美好意境,感染着观者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观者的审美意识。

以本课作品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好的美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内蕴与形式美感。通过作品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与感受能力。

三、讨论与交流

可从几个角度引导学生:

1.理解主题思想。作品传达出怎样的主题思想?你是如何通过作品感受或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的?

2.理解创作手法与风格。《加莱义民》与《格尔尼卡》的题材同为真实的历史事件,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手法使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两幅作品分别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3.理解作品内蕴。用不同的词形容你对不同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感受,并与大家分享。

四、欣赏与评述

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中某件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能够运用美术创作的相关知识表述自己对艺术家和作品的理解。

能在欣赏中分享他人的感受。

五、拓展与活动

学生可以呈现自己的作品,描述自己的美术创作经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创作感受。

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美术作品欣赏的专题报告会,由学生制作PPT课件,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他们对艺术家、对美术作品的独特理解。

六、互动与评价

1.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2. 鼓励学生表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3.鼓励学生从美术创作基础知识的角度表达对艺术家和美术作品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1.简单回顾本课所涉及到的美术作品的功能、美术作品的意蕴等有关美术创作的基础知识。

2.从学习态度上评价学生。

3.从学习效果上评价学生。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赏析美术作品,并交流体会,还可尝试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感受力。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