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学研究丛书》获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9年绩效考评“特别优秀”项目
2020年07月27日
近日,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发布《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9年绩效考评结果通报》,公布国家出版基金2019年结项考评优秀项目和单位。经对出版质量、社会效益、项目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山东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儿童学研究丛书》(5册)被评为“特别优秀”项目,受到通报表扬,并增加一个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申报项目名额。
自2011年起,我社已有20种图书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儿童学研究丛书》是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本丛书是国内第一套具有原创性的“儿童学”丛书,总体研究世界儿童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从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脑神经与认知科学等学科的视角出发,对儿童学的新领域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丛书分为《儿童学新论》《儿童史学论:中国近代儿童的学校生活研究(1902——1949)》《儿童主体论》《童年社会建构论》《儿童自传课程论》等5册。
《儿童学新论》基于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和跨学科方法论,对儿童问题展开原创性研究,建立了儿童存在论、儿童价值论、儿童认识论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儿童永在”“内在主义”“直接主义”等儿童观念,对儿童游戏、儿童哲学、儿童文化、儿童权利、儿童身体等专题做了深入研究。本书为开创我国信息时代的“儿童学”事业指出了方向。
《儿童史学论:中国近代儿童的学校生活研究(1902—1949)》以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为背景,用叙事史学的手法对这段时期学校教育领域儿童观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勾勒,并细腻地描述了这段时期的儿童围绕学校而产生的各种生活体验。本书可视为国内第一本以中国本土为研究场域的儿童史学作品。
《儿童主体论》试图在教育空间下来具体探索“什么是儿童”,从儿童的形成过程即主体化的角度,借助福柯之眼,着意考察儿童如何为教育真理所规约、为教育权力所生产,以及自我伦理型实践在自身形成中的作用。
《童年社会建构论》站在批判地考察西方社会建构范式童年研究的立场上,发生学地考察新范式的发育过程,系统梳理西方50年来从社会文化视角先后出现的三种童年研究途径的大致发展脉络,从思想根源上分析它的思想性质、思想功能、贡献、局限,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儿童自传课程论》 学校课程之于儿童的价值和意义融贯于儿童真切的课程学校境遇与体验之中,当儿童个体境遇和体验被视为无足轻重的驳杂,儿童也就无法有效构建自身与课程的内在联系,而将课程视为外在于己的“身外之物”。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外在于人的学校课程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自传课程理论主张暂时悬置外部的公共世界,用自传方法由外而内地理解课程,彰显个体生命体验的价值,将课程视为个体建构自我、建构知识、建构主体性的过程。
丛书价值
1、
本丛书在对儿童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反映了教育学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其出版对儿童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对推进中国的儿童学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本丛书致力于从中国的学术场景出发,力图搭建儿童学的学科架构及理论体系。其首要目的与贡献就是对儿童学领域的整体情况(从内容到方法,从过去、现在到未来)进行详细勾勒,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儿童学事业奠定初步的基础。
3、
本丛书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丛书所提供的“儿童立场”和“儿童事业”将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4、
本丛书可以为其他领域的儿童服务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的指导,增进全社会的儿童福利事业。
主编
张华,1968年出生,山东莱芜人。教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美国富布赖特学者(Fulbright Scholar)。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荣誉主席,《国际课程研究》(Transnational Curriculum Inqui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教师教育等。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9部。论文、著作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