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新闻动态



  •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山东必修地方课程研讨对话会在京举行

    2018年03月02日

    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重要指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实现创造性转化,让中华民族这一基因永续繁衍,永葆其青春活力和时代魅力。


    2月25日,“百年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山东必修地方课程对话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由山东省教育厅指导,山东省教科院主办,山东教育出版社等承办。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仲洪波等教育机构领导,山东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文军等山东省教科院专家,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志民,齐鲁师范学院副院长、课程专家代表刘德增等课程研制专家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中国开放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专家学者及中小学校教师亲子共40余人在现场开展专业研讨、学术对话、课本剧展演。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刘东杰、原总编辑陆炎出席会议。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商务周报》等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分为“时隔百年,中华传统文化重回中小学必修课”“让必修课程活起来,跨越传统文化断裂带的重要一跃”两个版块,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以下五个主题展开对话研讨:

    一、十年一剑:从前期试验到教材研制并出版的艰巨路

    二、山东教材的意义和价值: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纬度

    三、对话:历史与今天,中国与西方

    四、必修课程落地:教师的责任、亲师子协同、管理考核等

    五、喧嚣声中的冷静和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自律与他律

    研讨会上,王志民、张志勇、刘德增分别从坚定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山东省传统文化课程的历程、理念以及为此做出的努力,鲁教版教科书的编辑思路、理念及内容结构、在培训教师和构建课程当中付出的努力等不同方面做了报告,陆炎对鲁教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编辑出版过程、教学实践的方式以及未来的目标做了详尽的介绍。

    鲁教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山东省教育厅审定通过的唯一一整套贯通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地方课程必修教科书,也成为全国首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全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该教科书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扣教育部和山东省的课程指导纲要,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情操、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倡导渗透研读品味、体验探究、认知践行三结合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文化人”,注重“知行合一”。全套教科书按照“系统规划,分层设计,纵横贯通,有机衔接,有效推进”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坚持以儒家文化经典为核心内容,强调对儒家文化原典的学习,注重各学段的衔接与贯通,小、初、高各学段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体系。

    2017年10月3日央视新闻频道系列节目《还看今朝-山东》重点介绍到我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

    配套服务: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师资全员培训

    鲁教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及教师用书起始年级2017年秋季已发行至潍坊、菏泽、莱芜、日照、聊城、济宁、滨州、德州、青岛、济南等山东省10个地市,起始年级使用量近百万册。为了更好地让全省中小学师生学好用好鲁教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17年10月起,我社陆续对选用区域各学校传统文化起始年级执教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内容为本,技术引领,一体化开发:“小荷听书”有声读物出版服务平台

    “小荷听书”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17年打造的高品质有声读物出版服务平台,赋予文字音韵之美、声律之美。我社邀请专业播音主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录制成音频,“最标准声音”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髓和无穷魅力。

    山东教育出版社将以此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山东必修地方课程研讨对话会为契机,充分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这一载体和课程讲堂这个平台,在内容为本、技术引领、一体化开发的发展理念下,努力提升服务教育教学的专业出版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做好后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及传统文化读物立体化开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材质量,全方位多形式开展培训交流活动,充分挖掘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不断推出更多有创新、多创意、可操作的产品,为践行我社服务教育、传播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更多的校园实现课程化延展,做出新的贡献。



  •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