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文化学》解读
语文学科“认知惟一”的价值取向及转型期社会的喧嚣浮躁,使得当今莘莘学子生命中本应蕴涵的诗意及活力渐行渐远。珍惜、敬畏生命,发挥语文学科特有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创设广博优雅的人文教育氛围,通过文化的浸润为后来者拓展安身立命的诗意居所,已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与思考探究的热点。山东师范大学的曹明海教授积十数年孜孜以求之功力,精心打造的学术力作——《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就是在语文文化特性及情致的吸引下,出于神圣的学术使命及坚实的社会责任,对此论题做的诗化阐释和理性架构。
就运用文化学的原理来系统关照语文教育的本质、特性和规律,将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而言,本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摈弃了传统语文教育由于语言本位而视语文课为语言技能训练课的理论局限,尝试建立了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为本的语文教育文化理论新结构。具体而言,该理论创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文教育不只是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二是语文教育不只是训练运用语文的技能,也是陶冶人性、建构情感与精神世界、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这种探究视角既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文教育研究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又为推进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快语文素质教育的进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对更新广大一线教师的语文教育理念,变革其语文教育思路与方法,具体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及素质教育的策略,更是具有不可低估的实践应用性价值。
新的视角促成新的理论架构。本书的行文框架主要由三个有机的模块构成:
(一) 语文教育文化学基本原理(前四章)。探讨了语文教育文化理论构成的基本命题和概念。主要包括:(1) 语文教育的文化本质。主要阐释了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文化功能,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与存在方式,它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是存在的家园,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情感、精神和智慧的结晶;二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天然浑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和融注的整合体。这种清晰的学科定位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文教育性质研究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问题,给人豁然贯通之感。同时,作者还把语文教育视为文化的创造和生产活动,以力图实现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2) 语文教育的文化过程。主要探讨了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的特征、功能及其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认为语文教育的过程不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的过程,它既要对学生进行语文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的文化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文化陶冶,注重对人性与生命的关怀。即把语文教育视为个体生命的文化生成与建构过程,突出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的特性与功能,用文化性来消解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二元对立。(3) 语文教育与民族文化。主要探讨了语文教育与民族文化共生共变的互动关系,认为民族文化的历史流变孕育了语文教育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潜在地制约着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方向,激发了语文教育主体的内在文化创新活力。现代语文教育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语文与民族文化具有同质关系,语文是民族文化积淀的地质层,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育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化育民族情感、唤醒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责任。
(二) 语文课程文化和教师文化智慧的建构(第五、十章)。探讨了语文课程文化与教师文化智慧构成的特性与功能。主要包括:(1) 语文课程的文化建构。探讨了语文课程的文化背景,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后现代课程文化观,文化变迁中的语文课程本质观,语文课程文化建构的过程与特点,文化传统与语文课程的文化创新,语文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实践等等,即从本体论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语文课程文化本体的内在逻辑构造与教学实践的文化生成原理,建构了语文课程文化本体论教学思维模式,从而彰显出语文课程与语文教育的文化本性,探索了语文课程与教学文化本体论的阐释原理与方法。(2) 探讨了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文化生成与构成原理和教学主体情感智慧的特征与功能,即对语文教师的文化素质、文化人格和文化精神的养成规律与文化主体创新精神的培育进行了具体的透视性分析,以开阔语文教师的当代文化视野,拓展其文化结构,促进其文化精神的建构,焕发他们的教学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他们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
(三) 语文教学方式的文化性分析(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探讨了语文教学阐释学、阅读教学美学、语文诗性化教学、陶冶化教学、体验式教学的特性、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语文教学方式的文化特质,突显了语文教学诗性化、陶冶化和体验性的本质与规律。(1) 语文教学哲学新视野。主要探讨了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与方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视点、新思路和新视角。包括视野融合的阅读教学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阅读教学美学。(2) 语文诗性化教学追求,主要探讨了“生活语文”、“文化语文”、“生命语文”的教学特性与规律,情感与思想、生活与生命是语文的根基,语文与情感、语文与思想、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生命、语文与文化是分离不开的综合体。因此,语文是具有诗性特质的,即所谓的“诗性语文”。如果舍弃了这种“诗性”,也就失去了“语文味儿”而不成为语文。对语文诗性化与经典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为教“真语文”、教好语文提供了思路引导。(3) 语文陶冶化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前者主要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建构,加强陶冶性学习的意义、价值及其策略智慧,倡导语文教学对人性与生命的关怀,包括语感教学和审美教学两个方面的探索;后者主要探讨了体验与体验教学的本质、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新秩序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新思路。体验是人类的一种生命活动,人类的情感、精神和智慧是体验的结晶——情感是体验的冲动,精神是体验的觉醒,智慧是体验的发现。所以,语文读写教学都离不开体验,都必须从体验开始。阅读是一种体验,意义是在体验中生成;写作也是一种体验,好的文章都是体验的一种激情表达。
由以上的简要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本书建构的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尽管这种理论建构的过程,离不开梳理、归纳、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操作,但它绝没有高高在上的故作姿态与玄虚板滞,绝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真空操作与自我玩味。实际上,它正如敏感的传感器,在时刻谛听着当今语文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脚步声,传达着语文教师实施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进行语文教学创新与探索的热情与呼唤。而且,它还时刻关注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富有挑战性、前沿性的重要课题,并及时把视点投射于语文课程与教学开拓与发展的全新之域。同时,作为对语文教育全心关注、饱含期待的学术人,作者在行文时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热切与真挚多次让人叹惋与共鸣。无论是对语文教育文化本质的透视,还是对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的诠释,无论是对语文教育与文化精神的分析,还是对语文课程文化建构的设计以及对语文诗性化教学、陶冶化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探讨,动情的追问,激情的阐释,迫切的呼吁,处处可见,时时可闻。
当然,任何一种理论探索和建构,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本书对语文教育文化学理论结构的探索也分明显露出一些疵痕,在许多方面存有不成熟的缺憾,如表象与感性、狭隘与生硬等等。其中,有些论题的阐释过程还处在不甚自觉的状态中,有些论题的论证分析显得不够充分、苍白无力。但作为执著投入语文教育文化学理论探索与建构的学人,曹先生能秉笔直书,剖肝沥胆,独抒新见,其探索开拓的精神、其在语文教育文化界划时代领军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也必定是影响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