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夏之放、李衍柱等著的《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
“审美文化”作为人类审美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古已有之,二次大战之后,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和后现代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在大众文化的裹胁之下,“审美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股“审美文化”的热潮,大量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今由著名学者、教授夏之放、李衍柱等著的《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则是在人类步入21世纪之后,在对审美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对20世纪90年代审美文化热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的成果写就,资料详实,分析透彻精辟,论说严密有力,实为研究者“透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研究视角的新颖性、开阔性。它将审美文化研究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以一种全球性的开放眼光去审视、去探究,这无疑使该书具有一种理论的前瞻性和视阈的开阔性。其次在于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众所周知,当代审美文化现象纷纭驳杂,头绪杂乱,该书不是仅仅局限于审美文化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侧面进行局部的研究,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系统分析、矛盾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于中西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整体审视,并做出横向的(共时态)和纵向的(历时态的)多维度的观察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中西当代审美文化的特质。
这种视角的新颖性、开阔性和方法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正好切合本书著者在《导论》中所提出的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的要求,即“研究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应该具有登高望远的眼界和胸怀,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奏效,”《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一书的写作可以说“最好的体现了这一宗旨”。
作为透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一面镜子,《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一书紧扣“中西审美文化”这一中心,将论述的焦点放在“当代”这一纬度之上,采取中西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将审美文化研究和哲学、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道德教化、民族传统、科学技术等结合起来,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理论、文学艺术理论、大众文化理论、宗教伦理等方面,在积极引介西方审美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深入探讨了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特点、表现形态等,并且在中西当代审美文化的阐说和比较的基础上,积极探求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而解决“人该如何诗意的生存”这一终极的问题。
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探询当代审美文化的前提条件,主要从审美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前提,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中西审美文化研究的关系等方面来进行探求。第二部分是中西审美文化的现实透视,这一部分先从整体上分析了走向全球化的西方大众文化和多元化的中西当代审美文化,接着选取了迷恋意识形态的文学、世俗神话的影视、作为流动的梦幻的音乐、陶醉于光色的绘画、充满包装欲望的广告、作为想象战场的体育以及虚拟时空的网络等六个具体的审美文化形态进行了细部分析,在具体表现各自特点的同时,进一步凸现的则是当代审美文化的多元态势。第三部分是对中西审美文化进行了历史回顾,这一部分首先对中西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与综合,在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的“圜道”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综合性、直观性的特点及西方分析型思维方式的思辨性、实证性、机械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中西思维方式的互补性和综合性,接着阐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性与马克思关于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之后又选取作为中西宗教文化代表的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道教和儒教思想进行分析,最后概括指出中西审美方式的不同特点,即在审美方式的哲学起点上,中国重视“道”,西方重“逻格斯”;在具体的审美方式上,中国重“虚静”,往往由虚到实,强调内在超越,西方重“迷狂”、“距离”,往往从个别到一般,强调外在超越;在审美价值取向上,中国重善,西方重真。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中西审美文化的发展走向,该部分在分析中西审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从全球化、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对抗、文学批评等方面来分析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的现状及建构,然后选取艺术设计这一点来分析当代审美文化的特质,最后提出诗意化生存的可能性,即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
纵览全书,其中既有关于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理论的宏观构建,也有对于当代中西审美文化表现形态微观的细致分析,更有对当代中西审美文化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研究,由此可以说,《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一书在丰富我国文艺学、审美文化理论研究的同时,它更像一面镜子鲜明的映照着“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鼓舞着更多的学人在审美文化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