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少年科学家丛书》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少年科学家丛书》,是我国当代一些著名科普作家们奉献给亿万中国儿童少年这个暑期的科学文艺生活的精美套餐。读完这套丛书,我长久地沉浸在它好玩的乐趣中。
在常人看来,科学是严谨的,好玩是活泼的,它们怎能“嫁接”在一块呢?实际上,“科学好玩”的嬉笑声,不仅从孩子们那里荡漾出来,也早就成为我国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谈资。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电力工程驱动专家陈清泉院士接受孩子们采访时,就兴致勃勃地介绍过他“玩科学”的经历:“小时候玩过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那只是功率很小的电动汽车,但是,它的原理与现在研究的电动汽车没有根本的区别。”(《院士与少年谈科学/为了绿色的驰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高级编辑金涛先生,近年来就不止一次发表过“科学好玩”的感叹:“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倡愉快阅读,对于给孩子看的书,更是强调要使小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思想的熏陶、精神的享受和知识的营养,也就是说,任何给孩子看的读物,首先必须能够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而对于科普读物来说,这更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科学好玩才能愉快阅读——<告诉我为什么>丛书读后感》)
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曾经给广大少年数学迷题词“数学好玩”4个字。
不少国内媒体述评我国科普读物时也注意到“科学好玩”的主张:“‘科学好玩’、‘快乐科普’等主张,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如何使科普作品写得好看,能够吸引读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引进科普作品进入“读图时代”与“读题时代”的观念,力图解决科学与人文结合,科学与文学结合,以及科学与艺术结合等等问题,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而这些工作主要是由科普作家完成的。”(科学网《与科学家一起创作》作者:张秀智赵仲龙)
《少年科学家丛书》就是这样一套好玩的科学故事丛书。它将海洋学、医药学、航天学、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代数学、地理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内容,水乳交融般的融进难以言尽的生动有趣的好玩的故事里,让孩子们在这套丛书里尽情享受开心玩科学的乐趣。过足了玩科学的瘾。
尽管是挂一漏万,还是请允许我对其中一些好玩的内容津津乐道一番吧。
孩子们耳朵贴着船板,倾听到了海底吱吱的鸟叫声、咚咚的鼓声、沙沙的树叶声、呼噜呼噜的鼾声、嗡嗡的蜜蜂声、汪汪的狗叫声、咯咯的母鸡叫声,还有一些呜呜、哼哼的奇怪的声音……海底哪来这些陆地上才有的声音呢?(《海上四十二天》)
一群孩子在街道旁的木料堆上玩游戏,一位著名的法国医生请求“参加一个”,然后兴致勃勃地玩起来。几年后,这位医生完成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发明。他发明了什么呢?(《杏林春涌》)
这里的1天,等于别人的40天;眨一下眼睛得花去好几秒钟。说十几个字的话得花10多分钟。一个孩子来不及说话,“他的话被冻住了”!这不是科幻,这是什么地方呢?(《飞船上的夏令营》)
几个孩子玩七巧板。玩着玩着,他们竟然拼接出来远古时候的劳亚古陆和冈底瓦纳古陆。“从古到今的大陆变化,用这副奇妙的地理七巧板一下子就推演出来了。”这是一副怎样的七巧板玩具呢?(《海螺岛》)
“‘这儿还有一只扔到天上的鞋子呢。’啊,谁会把鞋子扔到天上,实在太有趣了。‘天上的鞋子在哪儿?是不是妖精扔在这里的?’”最后,一个孩子指着东北方的天空让大家仔细看,终于在那里找到了一只鞋子。多奇怪啊,天上哪来的鞋子呢?(《星空三十三夜》)
一个商人出价1000块,要买空气。老板和他讨价还价,最后以每1千克10元钱成交。他们这是怎样的一笔买卖呢?(《风云变幻我先知》)
爸爸不许女儿出外“疯疯癫癫”,女儿偏要出去交朋友玩科学。爸爸提出条件:除非天上掉下金鱼来。聪明的女儿竟然真的让一条活蹦乱跳的金鱼从天而降!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月亮彩虹》)
派出所的新到警官接到报案,有人专偷婴儿臊气十足的尿布片儿。侦破案子后发现,小偷竟然是一名“土警察”。警察为什么还有“土”的?他偷窃尿布片儿干什么用呢?(《豆豆小屋奇事》)
一个水晶球里有一条弯曲的细细的管道,一个巧手的裁缝用线来穿。可碰到弯处就进不去了。一个书生带来几只小小的昆虫,竟然毫不费力地把线穿透了水晶球,还帮中国皇帝挽回了面子。书生的诀窍在哪里呢?(《生命交响曲》)
一个小男孩在街上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使用“科学算命”法,未卜先知,毫不费力地说出了小男孩的秘密。事后,小男孩一计算,戳穿了算命先生的鬼把戏。街头常见的“科学算命”的奥妙在哪里呢?(《代数王国奇闻录》)
一块好几吨重的大石头,竟然在那里跳起舞来!孩子们围着它琢磨来琢磨去,发现它是一个天生的不倒翁!世上有天生的不倒翁吗?(《徐霞客俱乐部》)
一个孩子拿出一个大大的富士苹果,请大家吃“福苹果”。孩子们一看,苹果上面长着一个大大的汉字“福”字。后来,他们也学会了这种技术,可以让苹果长出自己的姓名来。这种有趣的事儿是真的。怎样才能学到这种技术呢?
好了,的确是挂一漏万,12本书,每本里面这样有趣的故事一串联一串,让人目不暇接。
所以我说,《少年科学家丛书》的确是一套轻松的玩科学的丛书。这套书怎样玩科学呢?我感觉,至少它在三个方面让孩子们在玩中受益,它让孩子们在轻松的阅读中玩了兴趣,玩了知识,玩了技能。
首先,《少年科学家丛书》带着孩子们玩了兴趣。
请看丛书的一些趣味盎然的小标题吧:“海上的‘黑烟囱’”、“追逐彗星”、“地理七巧板”、“笔尖下发现的行星”、“夏雨淋孩不淋娘”、“放大力气”、“美化坏蛋”、“听听蚯蚓的‘脚步’声”、“‘老鼠’越狱啦”、“喝醉酒的小树林”、“水往高处流”……看了这样的小标题,一个接一个的悬念油然而生,是不是让人不忍释卷,非得打破沙锅问到底呢?而且,光是这套丛书的书名,就涉及到这么多的科学奥秘,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们来说,难道他们不想探个究竟吗?
爱迪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类的多少发现和发明,不是让兴趣牵着发明家的“牛鼻子”,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吗?记得高士其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在北京一家医院住院,他十分感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一位医生却对他感激地说:“应该是我感谢您。因为我小时候读了您1935年写的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才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的。”可见,兴趣的老师作用何其巨大。
那么,《少年科学家丛书》的科学故事涵盖了这么多科学领域,阅读它孩子们难道不会像这位医生一样,对他人生的选择产生一些影响吗?
其次,《少年科学家丛书》带着孩子们玩了知识。
丛书的知识性很强,知识的严谨性特点也很鲜明。而且这些知识完全不同于他们所学习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将要接触到的)课内的有关科学知识。丛书的科普作家们用少儿的心去想,用少儿的眼睛去看,用少儿的嘴去说,把一个个本来让孩子们望而却步的、艰涩枯燥的知识,变换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通俗易懂的普及型常识,让孩子们一看就懂。
最后,《少年科学家丛书》带着孩子们玩了技能。
让孩子们学以致用,让孩子们能学会动手,让孩子们能把课堂学到的一些基本知识、原理、方法,运用到科学实践中去,作家们借用各书中的情节人物,引导孩子们学习模仿丛书中的人物,动手实践——这是这套丛书在策划和创作始终,各位作家一直遵循的原则,也是这套好玩的丛书最突出、最值得首肯的优点。丛书的主要作者刘兴诗先生在他写的书的后记里,已经把这层意思表达得十分清楚了:“作为一个教师,我还深深感觉到,我们的教学过于偏重理论,忽视方法性的培养。我在自己的教学中特别注重贯彻这一点,也决心写一本这样的科普作品贡献给社会。”比如笔者写的两本书《月亮彩虹》和《豆豆小屋奇事》,自始至终就是遵循刘兴诗先生的这个意图的。物理学的光学里有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怎样理解体会运用呢?我提示孩子们准备许多片破碎的水银镜片,用木料制作一个粗壮的棒槌似的东西,用胶水把水银镜碎片粘上去,拿聚光能力很强的手电筒,或者小型舞台聚光灯,照射上去,然后摇动“棒槌”。哈哈,如果摇动的速度缓慢,“棒槌”上的水银镜碎片反射到舞台底幕上的就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摇动速度很快,则可以让观众看到舞台底幕上的“暴雨”。还有“风声鹤唳”的舞台效果,还有“电闪雷鸣”的声光效果,只要孩子们愿意,乐于尝试,都能运用物理学的原理,通过简单的动手办到。学校里不是经常有文艺演出活动吗?引导孩子们学着这样搞一点舞台美术,不是有声有色吗?况且,这样的“少年物理学家”是在绝对好玩的氛围中当上的呀。
早在上世纪,鲁迅先生就针对给孩子们写书的难题提醒成年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的图书就必须十分慎重,做起来也十分烦难。”(鲁迅《“看图识字”》,《鲁迅全集》第6卷第36页)《少年科学家丛书》的作家们深知怎样“慎重”,也知道写这套丛书的“烦难”。可是,他们毕竟做了,而且做得比较成功。他们是科学的顽童,满怀童心地带着孩子们玩科学,玩情智,玩技能,玩理论与实践的嫁接魔术,玩得开心,玩得负责任。如果小读者和他们的家长们能够认可这种玩法,山东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人员还有热情策划第二批这样的丛书,我相信丛书的作者们会乐意继续带着孩子们更加开心地再玩一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