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书摘书评



司马错驳张仪



出处:《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讨论战争。司马错主张先去攻打蜀国,可是张仪却反对说:“不如先去攻打韩国。”秦惠王对张仪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先跟楚、魏两国结盟,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辕和缑氏山的通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绝了交通,楚军逼进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我们便兵临东西周的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两国。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我们据有传国之宝,再按照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敢不听我们的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业。至于蜀国,不过是一个西方边远之地,都是野蛮人当酋长,即使劳民伤财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臣常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争利的人要在市场。’现在三川周室,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地位都可以说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

司马错说:“张仪你错了,据我所知,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也就很容易取得了。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因为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未开化的少数民族做首领,并且内部像夏桀、商纣时期一样紊乱,如果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富足百姓,虽是用兵却不伤害一般百姓,并且又让蜀国自动屈服。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认为秦国贪婪。所以我们只要伐蜀,就会一举两得、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然而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劫持天子了,这是一个天下人都要唾骂的举动,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干天下人不愿做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其中危险在于: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是韩与周的友邦,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这样两国必然精诚合作,共同联络齐、赵去解楚、魏之围,两国会自动地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样一来大王您怎么办?这也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因此,攻打韩国是失策,万全之计就是先伐蜀。”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你的。”于是秦国就出兵攻打蜀。经过十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把蜀主的名号改为侯,并且派秦国大臣陈庄去做蜀的相国。蜀地既已划归秦国的版图,秦国就越发强盛富足,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可以说他的智慧应该不在司马错之下。但是他为什么还是在辩论中败给了司马错呢?我们仔细看来,就会发现张仪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急于事功,在战略上有冒进倾向。在政治、经济等斗争中,首先要做的是巩固自己的基础。虽然看起来一时的目标没有达到,但基础性的行动却为目标的实现积蓄了根本的潜力和能量。从历史的角度看来,秦国讨伐蜀国,为对秦国自身的崛起和并吞其他诸侯的行动积蓄了决定性的力量。做事情切忌好高骛远,要知道所期望的局面不会由于草率的行动马上就来临。审时度势,权衡得失,做一切事情之前都要先考证行动的现实性。在这一点上,司马错的智慧远远高于张仪,因为他有更加长远的眼光。


查看图书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