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书摘书评



梳理与启新:勾勒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
——评《中国文化发展史》

孟旭虹

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终身教授龚书铎先生任总主编的八卷本《中国文化发展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的最新力作,本书对于中国文化史研究者、学习者来说,专业价值尤为显著,有以下特点:

一、作者阵容强大,学术功力深厚

在目前国内数量众多且形式多样的中国文化史论著之林中,本书以八卷四千余万字的宏大规模卓然特出,颇能引人瞩目。总主编龚书铎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文化史研究专家,本书是龚先生生前审定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各分卷作者均为该领域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整套书集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著名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优秀学者。强大的作者阵容,老中青三代学者积十数年之功倾力打造,其学术影响力自是空前的。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全书八卷(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晚清卷和民国卷),卷卷内容厚实、特色鲜明。本书虽文出众手,各卷的视角、取材与结构方法,以及表述风格各有特点,但总体而言,文风是统一而典雅的,均做到了论点公允,论述精到,文约事丰,言简意深。

二、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辉煌灿烂,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既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积累过程,也是各具特色的时代文化既各擅胜场又相互联系,共同推动中华文明走向高峰的历程,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考察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不仅要注重对当时哲学思想、学术主题的总结和评析,更要注重对不同阶段文化的总体形态进行系统、完整的把握和揭示;不仅要关注人们的生活样式、社会风貌、组织制度与道德风习,更要关注民族精神的特性与生长轨迹,关注各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中国文化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时代文化、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互推进历程的通史。作者以宏阔的视野和独到的眼光,审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成果,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给予全面理解,对于争奇斗艳的时代文化特点进行多角度展示,对于各时期的外来文化也充分尊重。全书八卷中均涉及有关文化史的十个层面的内容,即社会文化、地域文化、思想变迁、学术流变、教育与文化、分层文化、宗教文化、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文化辐射、文学艺术,力图通过对中国文化发展长河穷源溯流式的梳理和考辨,揭示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和一般规律。同时,本书注重对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归纳,彰显每一历史时期的文化主流,突出不同历史阶段文化演进的特色。各卷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列出若干文化热点问题,围绕着多元文化的渊源与趋同、经学的独尊、文化碰撞与融合、大一统下的开放文化、理学及其文化形态、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新文化的兴起、现代文化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魏晋南北朝卷》在结构上基本按照上述十个层面分章编撰,各章均围绕该时期“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热点问题来论述,全方位呈现出了这一中国历史大转折时代“错综复杂,流动多变”文化特征。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崩溃走向重建、中国古代文化浴火更生的时代。士人阶层从传统价值体系土崩瓦解的失落与迷惘中站立起来,在批判的喧哗中摸索着未来,吸收各种纷至沓来的文化养分,用理性的审视建构未来的社会,教育、科技、文学等领域都出现创新与突破性的发展,史学从经学的笼罩下独立,建筑向着追求个性与自然的方面突破等等,这些新的趋向与成果,本卷均进行了精彩论述,为我们充分地展示了这一时期变秦汉而启隋唐的文化转型时代的无限魅力。

三、稽古振今,意义深远

在今天,面向21世纪,面对全球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必然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明清卷》主编毛佩琦先生所说:“复兴不是倒退,它是立足于中华坚实根基上的成长;复兴也不是拒绝对异质优秀文化的接纳和吸收,而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光大。”“当回首往昔的坦途与高峰,回顾漫长的歧路与坎坷,我们会更懂得今后的路应当怎样走。”这样一部代表着时代高度的中国文化史的典范之作,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渊源,提高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智慧必将会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化发展的画卷徐徐打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内涵丰富、韵味独特的世界,这个世界以精致跳动的文字、精美的彩色插图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在展卷之时,品味着悠远浩博的中华文明,陶醉在历史的情境中,心中的自豪感由衷而发、无穷无尽。这就是你面前这一部值得期待的学术新作。 

本文发表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2月11日第16版

查看图书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