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5/1/5 15:24:35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113558)
莱州市平里店中学 张秋霞
备课的过程中搜集到一幅支边青年共赴祖国北疆,热情高涨,开垦北大荒的图片,看到他们那豪迈的步伐,激昂的情绪,被他们深深吸引。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是什么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凝视这幅作品,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和激情,品味这件作品,不禁回想起今年春天组织陶艺教学及辅导过程。
三月底接到莱州市全市第19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通知,几乎懵了,因为从来没有做过陶器,也没有见过陶艺制作全过程,还多亏了2010年10月接受过两天的陶艺教学培训,对陶艺的制作只有朦胧的认识。今年莱州教体局通知中要求作品必须烧制成型。
四月初教体局又组织全市的美术教师和分管领导参观了汇泉学校的陶艺教室,这里汇泉学校和夏邱中学毫无保留的汇报,给我们启示,使我们的认识有所提高。
四月中旬我开始了陶艺教学的尝试,过程用一个俗语“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恰如其分。
练泥
泥料是去年购买的,使用时我来到器材室,发现由于时间久,加上教室搬迁保管不善,那些买来的泥料已变成了泥饼。没有办法,只能把它们从破袋子里倒出来,摔在地上,到后勤借来工具,还找来小板凳,活像个泥瓦匠一样把它们捶个粉身碎骨,然后分进几个盆子里浇上水滋润,急了就把手伸进泥盆把它们搅匀,团成泥团,投入练泥机,练泥机活像个绞肉机器,虽然练泥的量不大工作量小,但练泥的效果却大大高过人力。如果练泥时,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最糟糕的事情。
时常穿梭于陶艺室、办公室、美术教室,“灰头土脸”的出现,学生和老师们还都羡慕的不得了。
制作
陶艺的辅导,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鲜活的思想的孩子。辅导的宗旨,不要一堆堆规范的成品,不让孩子成为制陶的工匠。他们的作品创造的是他们熟悉的形象,如《小怪系列》那群古里古怪的形象,他们信手拈来,造型可爱,每一件作品中都隐藏着一个活在孩子心中的精灵。
几个孩子以鱼为素材,用泥板成型的方法制作了一群生姿百态的鱼,鱼儿用了不同的装饰方法或镂空,或添加,活灵活现。赵非同学另辟蹊径,要求做一条船,想把鱼儿都收网。还引起了同学的抗议。船的制作大概用了赵非一个周的午休和课外活动,先做船壳,又做底舱,虽然有些从外形上不一定看得出,每次活动结束他都会用湿布蒙住作品,罩上塑料袋把工具规整完毕才离开教室。一天早上还神秘的告诉我:“昨晚,梦到我的大船里,住进了船工,能在海中航行了……作品的名字叫《渔家》……”看到孩子陶醉在自己的作品中,我觉得作品是否获奖不重要,此时此刻这种自我评价已远远高于部门的奖励。学生的耐心,细心,用心也感染了我,我做了一件命名《天真》的作品,那如痴如醉的表情是我对孩子们的欣赏和赞美。
当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随人意,矫林燕同学,一件高大精美的楼房,中间用盒子支撑,作品完成去掉保鲜袋,泥巴收缩,半天的时间就变成了残垣断壁,学生哭了,我也因为自己的没有预想而感到难过。在这里,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这也正是我在比赛结束有老师喜欢作品,向我讨要,我却像个吝啬鬼一样护着的原因,不是我小气,因为一件件作品都是学生的倾情之作。我和学校另一位老师还指导学生做了一些拉坯作品,那些作品大小,高矮,形状各不相同,不一定规整,却别具特色。
烧窑
五月中旬作品基本干透,把自制的泥板,切成泥条,干透后垫入电窑,把作品轻轻放入窑内,试想做个支架,做两层隔板,没有成功。每次放入作品都复查每一件作品放的是否稳固,在这个过程中Q群里的同行和电话里的同学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指导,至今心怀感激。我们成为了一个团队,一个积极向上,共同探索的团队。
每天早上,早早的到校,把作品轻轻摆放进电窑中,把电窑设定为780度,高了怕烧坏电窑,低了又怕烧制不成功。到下午放学还达不到温度,多亏传达室的师傅给于帮助,每天晚上巡逻校园,还要巡视电窑小屋,大约10:00关掉机器。第二天一早,我早早到校,怀着期待而又忐忑的心情打开窑门,见证泥坯作品变得火红而坚硬。我快乐无比。
当完好的作品在窑中变为陶片,那几个周的心血化为乌有,极度失落。沮丧的回到办公室见到网上“一锅爆米花”的戏言,以苦作乐,有得到了几许安慰。我们总结经验,继续努力。
总之,2011艺术节陶艺的制作与辅导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快乐而刺激的过程,我和我的学生,同行,在这个过程中由不会到会,由失败到成功,深深体会到全身心投入创作的快乐。我体会到认真组织教育辅导的快乐,体会到团结共进成功的喜悦,也深刻理解了那幅一路高歌一路行的青年志愿者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