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 5000 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为何能“千古未绝”?原因之一,便在于拥有“载体”。无形的载体,如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而有形的载体之一——文庙,遍布神州。
文庙之盛,发端于政治。自汉唐至明清,历代王朝秉承儒治政统,不断提高孔子及儒学地位,庙祀孔子的礼仪制度也越发完善。文庙之盛,亦发乎于人心。文庙的功能独特而多元,不仅是政治生态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生态、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中国历史及儒学文化史上特有的“庙学合一”现象,使文庙具有独特的教育与文脉传承属性。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论述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因此,“中国文庙研究丛书”的出版,十三座文庙的微观分析、深度描述,或可被视为“文庙学”作为一门学问研究的开始。综观丛书,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具,研究方法涵盖历史法、文献法、比较法,以及田野调查、计量分析、文本叙事、图像佐证等,研究维度涵盖选址布局、建筑特色、祭祀礼制、教化活动、文化传承等,为文庙专题研究、通史研究等开启了较好的研究范式。
尤为特别的是,丛书所持的问题导向,既有对文庙设施、祭祀活动不合礼制等问题的诘问,对东西两庑、乡贤祠等是否续增新儒学代表人物的考量,也有对文庙保护中存在的部分地方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得到保护的文庙存在功利化倾向的批评。而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对文庙的系统研究,对文庙精神的深入挖掘。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文庙这一“活化石”承载的文化精神,“文庙学”作为专门学问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 本文作者: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 苏文静
文章刊于:《出版商务周报》2022年3月20日 阅读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