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
董乃斌(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过数量众多且形式多样的学术史论著。比起那些论著来,傅璇琮与徐公持策划、刘敬圻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推出的《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以下简称《通志》),自然应算是后出者。但这部新出的学术史著作却是一部后出益精、特色鲜明的大书。首先是规模宏大,5卷,共275万字,涵盖20世纪(并上涉19世纪末)古典文学学科的方方面面。其次是明确标举“古典文学学科”的名目,表现出强烈的学科意识。再次是借用郑樵“通志”之名,显含效仿并追拟古贤之意。细细读来,更觉此书编撰极具章法、内容厚实、质量上乘,不愧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称号。
此书《前言》简洁明了,但却很有学术深度,关系全书的性质、学术质量和运作规程,它有哪些值得注意之处?
一曰为古典文学学科定位:“中国古典文学学科在20世纪之中发生的变化,是整个国家民族变化发展的一个小小侧面,也是大局面、大趋势的一种映照。”
二曰对古典文学学科百年变化作出总判断:“在短短百年中,古典文学学科基本完成了从古典式向现代性的过渡,取得了体质上的根本转变。”
这两句话虽然简短,但分量极重,实际上宣示了全书的指导思想——古典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古典文学研究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古典文学学科历经百年发展,已由传统国学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性的学科。《通志》不但要用扎扎实实的历史材料来说明中国古典文学学科是怎样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性人文学科转变的,还要透过这一转变,从特定的角度映照出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变化发展。应该说,这两句话深刻阐释了古典文学及其研究的根本性质和重要意义,为《通志》(实际上也为古典文学学科)确立了高远而宏阔的目标,从而也就决定了《通志》虽不是一部致力理论阐述的书,但却很自觉地登占了相当的理论高度。
除这两点,值得注意的是《前言》对《通志》的编纂方法和主旨作了明确规定:“采用百题的结构法”,达成“认定和记述事实”的主旨,具体而言就是以专题方式翔实地载记“学科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所发生的重大趋势,所出现的代表性学者,以及所产生的代表性著作”。如此明晰而具体的规定就决定了本书与前出的一些学术史不同的鲜明特色,把整个课题工作放在独创和充分自信的基础之上顺利开展,同时也给出了检验成果的客观指标。
现在我们看到的《通志》,大致上是每卷叙述20年左右的古典文学研究状况,每卷篇数也在20上下,总体安排是匀称的,每篇所写内容符合设计要求,所以总体质量是达到了预期目标的。
由于文出众手,《通志》各篇的视角、取材与结构方法,以及表述风格当然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文风是统一而端正的,都是质朴无华,实事求是,既重原始资料,也重有代表性的批评和论断,篇中引用的比重虽大,但都符合规范,参考文献详细列出(既有当页注,又有卷末的集中罗列),可供需要者的覆按和扩展阅读。每篇作者在选用资料和叙述语气上是有倾向性的,但大都能够注意客观和稳妥,态度平和而不偏激。我读此书之所以会深感兴趣,往往本来只想简单翻翻却不由自主地一页页读下去,就因为它提供了大量我所不知道的历史知识、学科信息、学术观点和人物的学术传略。这也就是我认为任何人读此书必有收益的一个理由。
对于古典文学研究者、学习者来说,本书的专业价值就更为显著了。你无论研究什么问题,都不难从本书找到你所需要的有关基本材料。本书可使你对本学科诸多问题的学术史追溯变得轻松愉快。你先读此书,看正文及其参考文献,然后按图索骥,循序前进,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发表于《光明日报》2013年04月28日 07 版